清代小说《镜花缘》里讲述了一个君子国的故事:君子国里,做买卖是与我们相反的,卖家说自己的东西不好,价钱要很低;买家则说东西好,价格不能太低。结果双方争执不下,闹上公堂,县太爷说他们都是刁民,各打五十大板。
这让我想起《战国策》里记载苏秦的故事:苏秦为燕王出使齐国,归来后燕王却因小人谗言疏远他,苏秦于是与燕王之间有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苏秦说:“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假如我像曾子、伯夷、尾生一样诚信、清正、孝顺,来辅佐你,会怎样?),燕王说:足够了。
苏秦明明白白地说:“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如果我像他们一样,就不会来侍奉您了。)
为什么呢?因为“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飡,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杨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曾子恪守孝道,不肯离开父母在外面住一晚,他会不远千里来辅佐你吗?伯夷不愿继承孤竹君出逃,不愿当周朝臣子而饿死,他会来帮你去夺回城池辅佐你吗?尾生和女子桥下约会,女子没来,他宁愿抱着桥墩被淹死也不愿失信,他会为你去千里之外退敌吗?)
这好像都在讲好人的“坏处”。
好人做不了商人,好人也做不了谋士,到处都是好人,经济绝对发展不起来;到处都是善意,规则制度谁来立?国家如何管理?
这就像斯密在《国富论》中说的那句特别经典的话一样:“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算计。”
曾经有同事告诉我说:“我在你后面走,我发现你走路很有意思,一直在为别人让路。”啊,是这样的吗?我实在是一个很缺乏竞争精神的人,我好像一直在躲,在让,是不是就是因为这样的意识与性格让我成为了一个如此平庸的人?
还真的可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