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接触到许多新事物,这一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明显。出于兴趣或者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也往往需要对这些新事物产生清晰准确的了解。
这样的一个了解需不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呢?我想是需要的,因为如果说认识新事物是一种行为的话,那么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比起杂乱无章手足无措的行为肯定来得更有效率,而且有时候也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真正正确认识这件新事物。
关于这一流程的内容,我最近做了一些思考。具体如下:
首先,需要搜集广博全面的信息和资料。这一步是基础性的工作,我们的认识行为最担心的就是有失偏颇,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广纳百家言。信息资料往往和观点相交织在一起,这些观点就是我们认识新事物最直接的切入口。尽可能搜寻多角度的观点,尤其是某方面相互对立的观点。他们论证自己观点所引用的信息资料以及他们的思考论证过程,对比起来看,往往会使你大呼快哉,因为这样的相互比较会使你清楚地看到双方的精妙之处,也看得到二者的偏漏,同时你也可以很快地从中掌握比较全面的信息。除此之外,事实性质资料的搜集也要做到详尽。
接下来要做的是——对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凝练总结纲要脉络。信息资料往往会存在重复甚至错讹的情况,所以要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碎片化的信息也需要整理,梳理出脉络,分清主次。形象的比喻就是,如果我们要认识的新事物是棵树的话,每件信息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是根是枝还是叶,甚至是不是这棵树上的一部分,都要清清楚楚。
然后,思考形成自己的立场观点。前面的两步工作,都是为了这步做铺垫。如若对一事物没有全面深刻有条理的了解和思考,这一步的结果是很难站得住脚的,也无法使自己信服。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做到了前两步,这一步的思考结果也大概不会差太多。
最后,表达思考结果以供交流讨论。须知一旦形成思考结果,一定不要让它封闭,即成为自己心中的定论。任何思考结果本质上都应该是开放的系统。惟其如此,方能有生命力。表达的形式自然也是多种多样——口头交谈,演讲,写出文章或专著发表等等,不拘一格。
面对一件新事物,如若想要认真接触它,以上四步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我个人的一些困惑的根源,仔细想想就多发生在第一步。有时往往只接触了冰山一角的资料就着急总结下结论,以至于与人交流时总觉所表达的东西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这一环节。再比如说,如果没有最后一步,也就是自己的思考结果不与人交流,不被人知晓,也不允许变更。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局限性,而且事实上,很多闪光的思考观点都是在与人交流中产生的。所以,要抱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人交流,让思考如源头活水,永葆活力。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一过程有些慢,但要懂得孰能生巧的道理,而且我们现在就很需要那种扎扎实实做事情的态度。其实,如果说这样的流程是一个技巧的话,这技巧会越用越熟,因为我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己的运用能力,工夫下到了,用起来自然也就快了。更重要的是,遵循这样的步骤,实现了我们对一件新事物准确把握的初衷。这是多么让人身心愉悦啊!
我想,这样的认识事物的流程,无论对于日常生活所需,还是对于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来说,都会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