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长者刘宽
东汉大臣刘宽,为人宽厚仁慈,被称为“长者”。有一次,刘宽招待客人,派一个仆人去买酒。过了很长时间,仆人才醉醺醺地回来。客人非常生气,骂了仆人一句“畜生”。刘宽听了,非常不安,派人去探望仆人,并嘱咐要好好照顾他。
刘宽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遭受这样的侮辱,我担心他会去寻死。”
刘宽的夫人,从没见过他疾言厉色的样子,想试试怎样才能让他发怒。
有一天,刘宽穿好朝服正要出门,夫人安排婢女端上肉汤,假装不小心洒在刘宽的官服上。刘宽神色不变,慢慢地说:“烫到你的手了吗?”
《增广贤文》有云,“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意思是,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
这是儒家“恕道”思想的体现,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同样的意思。在道德劝诫的背后,还暗含着换位思考、降低外部消耗、专注自身发展的成功学哲理。
02好为人师讨人嫌
大概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一种人:满口大道理,喜欢批评别人、指导别人。这种人外向热情,但往往不太受欢迎。首先,好为人师会失去朋友。
好为人师者的心理基础是,“我说,你听着”。侃侃而谈的人,优越感爆棚;但是换位思考,听着的哪位,未必乐意一直做个“捧哏儿”。没有人喜欢一直被批评、被贬低、被教育。
其次,好为人师会显得“油腻”。
好为人师者往往自以为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种过度自信和以自我中心的态度,很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好为人师的人容易被贴上“油腻”“爹味”的标签,让人敬而远之。
最后,好为人师太消耗自己。
好为人师者一般是出于好意,持续专注于“他人的成长”。总想着怎么去教育别人,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反之,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留给自己。没有老师的身份,非要去做老师的角色,还容易引发一些无谓的争执。
03三招戒掉爱说教
如果我们恰好是个喜欢侃侃而谈、喜欢指点别人的人,那应该怎么往回收一收呢?首先,尊重别人的观点。
学会认真倾听,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不轻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其次,控制自己的情绪。
遇到不同的观点,不要立刻就情绪激动,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允许和而不同。
最后,专注自身的发展。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上。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展自己的眼界和经验,不断累积自己的硬实力。
04 要藏拙,更要藏巧
也许有人会问,刘宽对仆人婢女如此宽容,这不属于是非不分吗?刘宽曾为汉灵帝讲解经书,劝诫皇帝要为国“心忧如醉”;他曾做过多地的主官,用“仁政”改善了各地的风俗人心。
不论对上还是对下,他都是以身示范,用最温和的方式,取得了最好的效果。这样的官员,是国家之幸、百姓之幸。
宽厚的人,看上去有些呆气,似乎吃了亏都浑然不知。
其实,那是他们懂得“藏巧”;他们已经足够强大,从来不做“显眼包”,也不争着展现自己有多聪明。
一代帝师,怎会与贩夫走卒、仆人婢女计较?
他有的都是胸襟和仁慈,甚至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