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起初,在喜马拉雅上听书,听到半截,因为上面有太多的粗话而准备放弃。后来又觉得既然是名著,粗话也是根据主人公的身份写的,找来纸质书看完。
其实,最近看了、听了好几部名著,因着本身对名著充满敬畏,一直不敢下笔去写读后感,怕写不好亵渎了名著。
之所以选这本书,因为身边有人正值青春叛逆期,所以借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抒发自己的情绪。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
后来,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向妹妹菲比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看到这里,才明白作者为什么给这本书取名叫《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主人公的心声。他不想活成父母希望的样子,像哥哥一样功课优秀,成为父母的骄傲。他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守望者”,守护在悬崖边,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很单纯的一个愿望。
霍尔顿与社会格格不入,讨厌虚伪的假模假式的各种人,他的粗俗的语言和行为,反映出了一代青少年的苦闷彷徨,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表达反抗的方式。受到了一大批青少年的追捧。
我最近也遇到了一个青春叛逆期的外甥女。在我“五一节”回家的时候,因为外甥女执意在天色将晚的时候和同学出去玩,外婆外爷管不住,在她坐上同学的电动车时,被我呵斥回来。
其实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处于青春叛逆期,家长的引导和交流尤为重要,霍尔顿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外甥女从小属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看。进入初二后叛逆显现,虽然不是至于像霍尔顿那样,但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顶撞长辈。且对于汉服痴迷,我好几次回家都见到她穿着汉服,手机不离手。曾因一晩上看手机,第二天起床吃饭叫不起来,中午起床后,直接晕倒在院子里。
后来,到她初️三的时候,她的妈妈才回到身边照顾,可是,由于长期不在身边,听不进去妈妈的训责,母女之间“战火”不断呀!
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成为朋友,是父母最好的修行。愿每一位身处叛逆期的孩子和父母们能够和谐相处,顺利度过人生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