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大自然的准备静悄悄地,等待春天的到来。大寒,人世间的准备热闹闹地,等待团圆的轮回。时至今日,一年最后的节气,已经走到了二十四节气的末尾。
每一个节气都仿佛一首诗词,不管外面如何风起云涌,不忘在四季物候里,向往春有百花秋有月。在时间的缝隙里,做好自己喜欢的事。
时光如梭,风霜刀剑,每一个吉光片羽的瞬间,每一件微弱温暖的小事,都抚慰着现实带来的斑驳伤痕。第二次共读共写共成长《认知觉醒》颁奖顺利进行,接下来共读张祖庆老师的《修好一颗心》,并相约下一次的共读分享约在2月14日。在这一年最后的这个节气里,不气不馁,做着欢喜的事。明年春吐新绿,你我欢喜相见。
外化作用,越来越多的专业术语不断地挑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这也是一个神经症暗藏这么多的玄机,心理学不仅仅只是一纸证书拿到手就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需要潜心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
神经症患者为了缩小他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而采用的所有华而不实的办法,最终只是更加扩大这种差距,这种方式称之为外化作用。
所谓一念之间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当真实的自我与理想化自我的差别太大,精神的张力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便不能再从自己得到什么依靠,于是,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逃离自我,把每一件事物都堪称发自外部,外化运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消灭的积极过程。
《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极其喜爱袈裟。当他看到唐僧的锦澜袈裟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袈裟。于是,他再三恳求,借得袈裟观摩一晚,却心生恶念:我要长期占有!一旁的弟子看出他的心思,说道:“不如,放火烧死他们!”在恶念的驱使下,金池长老同意了。而机智的孙悟空,成功借到避火罩,保护了唐僧,还将火引往了别处。可没想到,趁着火势,黑风山的熊怪盗走了袈裟!
第二天,唐僧师徒讨要袈裟。看着被烧毁的寺院,金池长老心生悲凉,他既拿不出袈裟,又无计可施。一时羞愤之下,这位270岁的得道高僧,竟撞墙而死!老子曰:“福兮祸之所伏。”一念正,祸为福;一念邪,福变祸。说到底,祸福相依的结局,都在一念之间。
摘录书中原文:“一个虚假往往导致另一个虚假第二个虚假又需要第三个虚假来支持它,这样发展下去,直到使一个人被缠在蛛网般的虚假中不能脱身,这种情形已并非鲜见。”
读到这里,不由地想起这句:说一句谎话,就需要用更多的谎话来圆这个谎。也想起作家毕淑敏在《恰到好处的幸福》一书中说的这句:“真诚,比起虚伪来说,不怕三头六面地对证盘查,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她说,自己一生很少说谎话。
然而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他的实际行动与他的自我理想之间的差别很大。当那些焦虑损害了生活的能力。每个人都同样感到不可忍受,一个人越是把生活看成一场无情的斗争他越会将怀疑看成一种危险的弱点。一个人越是自我孤立、坚守独立,外在影响越容易成为引起他愤怒的诱因。
与自以为是的表现刚好相反的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手段是捉摸不定。另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手段是犬儒主义,即对道德价值的否认和嘲弄。
专业性的语言需要深入地不断琢磨,每一章节都不止是读一遍,需要啃读,慢读才能读透彻。虽然前期耽误了不少时间,但还是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