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人交往,多聊几句就能发现对面人的视野开不开阔
有没有完整的三观,是不是值得交往和学习的人了
其中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有没有读过很多书和去过很多地方
那些读万卷书和行过千里路的人是真的不一样的
我们都说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三观,就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还常说的一句就是“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的确虽然现在互联网太方便了,又有各类ARVR,
你没有去也可以看到各类当地的风景,用ARVR还能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旅行的意义带给人的,不仅是看到,更多是到了当地以后
用身体的五感,去吃,去闻,去体验温度湿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和各类人文
通过旅行去观察世界,
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
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责任。
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成长。
一、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不断修正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作为70后,在19岁上大学之前,没有出过省
作为东北人对南方的认知也就是当时看过的书和电视而已
所以小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南方人,听对方说南方的方言
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对方说的不是普通话,还跟我们说的不一样
长得个子也不高,大部分都是瘦瘦的
一直到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工作,开始做销售,特别是渠道开发后
大约用7-8年走过了国内200多个城市后
才对我们的祖国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想起有个老外说,中国几十个省,每个省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文化和地方文化,这句话有了充分的认识
后来有机会又出国去了东南亚,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后
对世界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因为原来都是通过书籍和电视电影来看这个世界
其实就是用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视角去了解和理解这个世界
看到的是二手货,只有去了当地才能形成一套自己的认知
比如在国内旅游时,对儒家的孔子和朱熹的观点有不同的理解
后来有机会去山东自驾,去爬了泰山,才对论语里很多的典故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也只有走过了华北平原后,登上泰山才能有感而发
等到了福建南平五夫古镇,朱熹生活过将近50年的地方后,才能理解他的学说为什么看重秩序
因为他生活的地方是山区,住的城镇也就1-2000人,所以一定要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要注重和借助宗族的力量,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所有这些,只有到当地才能理解,这可能就是旅行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吧
而到了国外,比如日本
才能理解俳句为什么就是几行文字
为什么一个岛国的思想,主要是排外的,讲究细节,也理解了王德峰教授说的,日本产生不了道家这样的思想,也学不了道家
这些都是需要身临其境才能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二、旅行是修炼自己和让自己成长最好的方式
蒙田在《人生随笔》中写道:
“旅行在我看来还是一种颇为有益的锻炼,心灵在旅行中不断地进行观察新的未知事物的活动。”
可能每次出行前,我们都做过无数的攻略,但一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
人生本就不可测,旅途也不该为这些不可预测的事情而感到焦虑。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旅途中的这些意外当成是一场场惊喜
比如有一次我们去逛杭州西湖
早上还是艳阳高照,没想到走到断桥的时候
就开始下起雨来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心情,可能就会觉得很闹心
但是想起那句“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夜西湖,夜西湖不如雪西湖”
心情一下就好了,至少遇到下雨天的西湖比晴西湖的概率小多了
赶紧弄了把伞,绕着苏堤漫步,后边又找了条船
一边喝茶,一边泛舟湖上,想起古人的一些吟诵西湖的名句,真是不亦快哉
经常旅行的人,遇到的事情多了,应变能力也会增强。
回归生活,遇到糟心的事情,也能坦然面对。
去经历,去感受,好的坏的都是旅行的体验,
不要因为一时的不愉快而影响了一段时光。
可能这就是旅行带给我们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