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会经常碰到一些有不同的想法的人表达,但表达的方式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会有不同。生活也是如此,家庭里经常出现分歧也是非常高频,但不同的对待方式最终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面对跟自己观点不同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式就是:
意见和建议。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面对自己不爽的感觉就会采用“意见”的方式表达。而有的人则会认为这正是自己改变问题的机会,并形成建议付诸行动。
意见是啥:百科上说意见就是对人对事不满意的想法。而建议呢,通常是在适当的时候指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是有益处的。
我曾经在思考中得出过一个观点:认知比财富重要。用在今天的思考中就是你看待事物的方法决定了你的成长收益。
在眼中只有意见的人眼中,每当你看到让你不爽的事物时,你就会形成意见并暴露出来,大量的“不爽不满”最终在被别人眼中意见的结果就容易形成“抱怨”的情绪。或者说眼中只有“意见”的人,导出都是别人对我“不好”的认知,其实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生存的逻辑应该是“适者生存”。每当碰到有意见的事物时,我们应该换位思考,我是否可以改变,可以改变那就应该付诸建议,如果不能那就要应该考虑我该如何适应。
这意见和建议最大的差异就是:一个眼中只有问题,一个则带有答案,从意见到建议,中间差了一个答案。
意见=让我不爽的事情。建议=不合理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人总想要改变世界,但面对世界时却又无从下手,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多点建议思维,就可以让自己发现很多机会。成长的核心就是不断的累积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成为别人避坑的能力,这避坑的能力如何得来的?都是在面对机会的不断刻意练习中习得的。
那如何获得刻意练习的机会呢?就是要寻找要别人眼中的问题成为我们联系的场景。于是,别人眼中的意见就成了我们眼中的建议,我们就是在别人的意见中促进了自己建议的成长。我们常说机会和挑战。意见思维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挑战,而建议的人看到的就是机会。面对着外界给自己产生的不爽,尝试去改变,去适应显得尤为重要。
工作十多年,跟很多人共过事,就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团队总是会出现两类人:一类是碰到问题,敢于发现并提出方案的人,另一类就是总是喜欢挑毛病但就是不给出建议的人。
慢慢的就会发现那些经常挑毛病但又不给建议的人最终无法忍受就换到了另外的公司,在另一家公司因为碰到类似的问题,于是又继续换。多次之后就会发现这样的人难有成长。而那些在一个公司碰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人却又不同。每次解决之后又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每次工作变化不是因为不爽,更是因为自己估值更高了。而那些因为不爽持续换工作的人,最终还是无法跳出面对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怪圈,而变的不断贬值。
最终,机会还是留给了那些眼中有问题和答案同在的人,而那些眼中只有问题的终其一生也无法逃离意见和抱怨的情绪,意见和建议,音似但却差好多意思。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