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小县城?”我的答案是:大城市。虽说有一些人选择了回小县城,过着小小康的生活,蛮让人羡慕,但我的答案依旧是大城市。
选择回小县城的原因很多,但肯定离不开“大城市压力”这一项。那今天就来挖掘大城市压力。乍一听,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大城市生活节奏快、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等,它们最能给我们带来压力。但我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先给你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日本作家,池泽夏树的《白头翁与催债人》。里面说到,有位老头,从一个小城市来到东京。他并没有给自己找一份忙碌的工作,生活节奏也不快,但是就是不知怎么的,每天总觉得很累,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之所以会感到疲惫,是因为东京城里,到处都是字。像是路标、商店名、广告牌什么的,光是看这些,每天精力就会消耗一大截。
为何会如此?如果我们从整个人类演化的尺度上看,城市这个物种,是近几百年才出现的。而我们人类的心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来适应这种城市生活。换句话说:无论你是不是正在经历快节奏的生活,只要你身在大城市,就会感到压力。而且,城市规模越大,这种压力越大,造成的影响也越深远。
现象世界存在二元对立。城市生活,虽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适应得好,城市生活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对压力的敏感度,优化我们的压力处理系统。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也有着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城市生活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大脑经历了更多的社会压力,压力处理系统也就会因此变得更强更快。
同时,《规模》这本书提到了一个观点:城市,还是越大越好。为什么呢?里面有这么一个数字,如果城市规模扩大100倍,基础设施只需要扩大50倍,而城市的产出,却能扩大200倍。再比如,城市越大,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就越强,也就越多元,越开放,更能培养出“文明”的观念。
香帅老师在中国财富报告中也提到过一个例子,1992年,北京和南宁的两个普通工薪家庭,年收入相差并不大。但是到了2019年,北京家庭的年收入,是南宁的2倍,再考虑到房价,这个差距大概是4到5倍。
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城市,就是选择命运。生活在大城市,虽然有着更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我们获得的收益也将更大。当然了,生活在大城市,我们处理压力的能力,在不断迭代。
在小城市生活,有人形容:一眼望到死的生活,哈哈。很多事情,一眼看过去,全是问题。但真正行动起来,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