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这句蜚声中外的名著开场白也同样适合近年被频繁提及的讨论热点:原生家庭。
我们大概能体会到,时常争吵、互相指责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变得易怒、消极,也在一些情况下能隐约认识到自己的种种行为和家庭脱不开关系。除此之外,必须指出一切基本还停留在感性认知领域。
让我们思考以下问题:
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这种关系究竟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这种关系是否存在改善的可能?
我们自己在这其中能采取什么行动?
这些问题,在以感性分享为主的个别私人经历中很难得到客观而理性的答案,如果你也对此心生疑惑并有勇气去一探究竟,那本书就是绝佳的选择。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根据多年从事心理咨询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七种典型有毒原生家庭,尽管案例里提到的都是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做出的不当行为,考虑到生活中许多人并非由父母抚养长大,所以对于这一部分更恰当地描述是抚养者和被抚养者之间的问题。
其中一些十分容易分辨,比如身体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和酗酒型父母,因为这些行为与我们的道德和传统文化相悖,仅需直觉也可以判断其是不正确的。
然而对于另一些更为隐蔽的有毒父母,比如不会犯错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以及言语虐待型父母,别说年幼的孩子,就是成年人也未必敢下是非定论,也就难以判断它们对孩子的人生是否充满负面影响,更遑论采取必要的行动去干预。
父母是凡人不是神,但将父母神圣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典型的论调,无论如何都要听从父母的观念不仅深植于许多父母的脑海中,也深植于许多子女的心里,所以才会有“愚孝”一词。当我们试图质疑父母的正确性,我们也是在质疑内心对父母的信任和崇拜,进而会怀疑这是否意味着“不孝”或不够爱父母,毕竟,对父母的爱听起来应当和父母对孩子的爱对等——不求回报、不讲条件。甚至一些时候,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一些子女不得不违背内心的准则,这实在不能说是良好的关系。
不称职的父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算少见,他们或许耽于玩乐,或许埋首于工作——这是我们容易想到的两种情形——另外一种情形更加隐蔽而深刻,也更加典型却少有人认识到:他们只是看起来是大人,情感上仍然是需要抚慰的孩子。本书里所探讨的是一种更为典型的“我不是故意的”不称职父母,他们自认为无辜,最终却有意无意间导致家庭里的角色置换,孩子被迫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甚至要在情感上负责安抚父母的情绪,最终让年幼的孩子不堪重负,并给他们留下严重的阴影,其恶劣影响正如其他类型有毒父母一样,深远至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
操控型父母听起来是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事实上,操控并非为单单疾言厉色地指使或命令,也包括用金钱甚至感情来对子女进行精神绑架,从而让子女精神上无法离开自己。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而干预子女人生的家长听起来十分耳熟,而动辄以断绝经济支持来迫使孩子遵从自己意愿的父母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
最后一种,最普遍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有毒父母,即是言语虐待型父母。我们说“恶语伤人六月寒”,但这句话更多地用于和家庭以外的人打交道,在家庭里,似乎言语上的伤害最微不足道,毕竟和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持、亲密无间的关系相比,表面上不会留下痕迹的言语就像风儿吹过,只有被吹到的人才有所察觉。本书里总结了几种言语伤害,比如玩笑般的羞辱,以爱之名的鞭策,它们可能直接,可能委婉,一些甚至听起来有趣好笑,但是无一例外让孩子不好受,这种压力很可能伴随他们一生。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在家庭里好好说话的重要性,也有不少文章提出“为什么我们对外人和颜悦色对亲人却容易变得不耐烦”这个问题,实在是一大进步。
在我们跟随作者认识到了有毒父母的种种特征之后,自然会想到另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原生家庭的遗毒,毕竟不少人在成年后也饱受其害,这也是为了避免曾经的“受害者”们把毒素传递给下一代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书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解决思路,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首先没有要求子女无条件原谅父母,其次作者鼓励和有毒父母直接对峙,再次作者强调一定要放弃父母可以有所改变的奢望,重点在于自己的态度而非父母的态度。
不得不说这三点都和我们的常识有所相悖,因为这听起来似乎在鼓励我们去“伤害”父母而非解决问题。幸而和本书的其他部分一样,作者在这里也使用了大量案例以佐证以上方法的有效性,事实的威力可以让我们心服口服。关于具体的操作方式作者也进行了适量地描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虽然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必然让我们无法全盘照搬,本书仍然具有很强的科普和参考意义,无论是曾经作为家庭幼儿的成年人,正在抚养幼儿的父母,抑或是子女已经成年的父母,不妨都来读一读,必将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