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房间,卧室窗帘后面又发现了一小块干掉的发糕。
心中的一股子火腾的升起,还没来得及发作,当事人自己过来了:妈妈,快帮帮我。
回头一看,一大团彩泥跟她的头发不分你我,彻底地裹在一起……
“你到底在干什么?我告诉你没有,玩彩泥的时候要固定在一个地方!还有,你看看这发糕,不是跟你说了嘛,不要在房间吃东西!”
我的一大串咆哮,瞬间把娃给吓哭了,但她很快反应过来:可是妈妈,你也在房间吃零食了啊!
我被噎住,无言以对。
我们常常会化身“军事化”管理的家长,动不动就给孩子列个家规:先做完作业再玩,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每天看电视不超过20分钟,每天必须刷100道数学题……
当遇到孩子激烈反抗时,又觉得自己很无奈:我看XX大V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啊,怎么到我家就不管用了呢!
因为你只是生硬地模仿了行为,说的更直白一点:你用了对待机器的方式来对待你的孩子。
我以前把我的“军事化”完全归因在我的控制欲上,对生活不满意,缺乏掌控感,把自己仅有的那点气力全部用来控制弱小的孩子了。但是这么分析了以后,对我解决问题并没有什么帮助。直到我开始读关系力相关的书籍,才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我是把“人”当成了“物”去对待。
人,情感是摆在第一位的,人,一定是差异化的,人,一定是有瑕疵的。而“物”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我们可以对“物”吹毛求疵,要求完美,要求精准。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人,要求我们的孩子,那就注定是一场悲剧了。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了,为什么所谓“就事论事”的人,在公司的发展是有上限的。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没有关系联结去谈合作,注定是艰难的。
为什么我们谈到沟通,会说情绪先于内容。因为我们是情感动物,不优先解决情绪,听不到内容。
为什么我们谈到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为人是差异化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非常优秀,但是却抑郁了,甚至自杀了,因为对待人,我们需要考虑其情感的需求,考虑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那些大V,对他的孩子用了时间管理,用了家规,但是他的孩子不仅优秀还健康开朗。不用酸他们命好,你只是不知道,他在背后跟孩子的情感联结,他在“军事化”的背后,如何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力,如何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
网上有很多网友义愤填膺: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孩子?有逼孩子那个劲儿,自己考清华去啊!
父母们也很委屈:为人父母,我希望孩子优秀一点,有错吗?
当然不能说错,只是没有把孩子当“人”来对待。下次要怼他们,我们可以这么说:把你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用在你自己的工作上吧,认真对待你的出品,打磨你的那些“物”。对孩子,请把他当个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