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孔子,年过60,已经周游列国了将近10年,这段历程快接近尾声了,十年,不但没带给孔子繁荣和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反而被倒泼了一盆冷水,让孔子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从在宋国差点被杀死,到在两个国家之间的地方绝粮,几乎快被饿死还要,应对弟子的质疑……但是,孔子内心中的使命感依然没有减弱,甚至更强。所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几十年的苦难没有带来任何改变。
这年孔子经过了一块隐士很多的地方,遇到了楚国的一名隐士,他唱着歌走过孔子,说“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道德衰弱了呢,过往的事情不可以谏劝,以后的事情还可以去追赶,罢了罢了,现在当官的都很危险啦!”他说的话对吗?无疑是正确的,春秋时代末年,礼崩乐坏道德衰落,也确实过往的事情不可以改变,以后的事情可以去做,但如今当官如此危险,政治情况火热,动不动就被砍头充公,各个诸侯国之间针锋四起,从未停歇。以个人的角度来看,选择放弃当官,找一片山林躲起来中种田,是明哲保身的最佳选择。 从他的几句话来看,隐士似乎也认同孔子的做法,认为恢复礼崩乐坏这件事情确实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而达成,同时又劝他说,不要再那么想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了,现在当官极其危险,孔子这么有才华的人,如果一不小心身亡了,那多可惜。还不如暂且放其自然。
单说隐士给孔子的建议,归隐山田做隐士,前面说过,这是明哲保身的好办法,对于自身的生命安全是个上上之计,但是如果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讲,这么做是很自私的。国家有难,没有人是无辜的,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却迟迟不作出修正的反应,反而选择逃避归隐山田,犹他礼崩乐坏下去,那国家到底最后会成什么样的场景?人还算得上是人吗?或者算是一群长的人样的动物?不过,隐士也有他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顺其自然,春夏秋冬,自然中有凋零的时候也有繁荣的时候,一切自然而然,不也从寒冷的冬天一步一步转到温暖的春天了?礼崩乐坏,或许也是这样的,给他一个时间和过程,慢慢就恢复了。孔子认不认同他的建议呢?认同,他心目中其实也有这样的理想,但是心中的更重要的信念(一切的一切)没有消失,一刻不停地朝着那个信念前进,改变当时的礼崩乐坏。虽然现在他慢慢意识到自己几乎不可能完成这项壮举,却也感觉这么撒手不管非常不尽责任,好比在某处发生了一场很大的火,大家都说只要顺其自然就会被消灭掉,但是大火已经无可收拾烧毁了数以千计的森林,你能坐视不管吗?孔子此时经历的和这差不多,不过换成了礼崩乐坏,而让孔子无法容忍的是礼崩乐坏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心中。所以孔子虽然认同,但他绝对不会去做。
走着走着他又碰到两个隐士,这两人更是直白言说,对前来的子路直言,哎呀,你看看,与其跟着像孔子这样天天跑来跑去找能够赏识他的君王,推广他的制度的人,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城市,在田地中无忧无虑的工作的人呢!现在天下礼崩乐坏,孔子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那干嘛还要去做呢?这两个人说的和上一个人说的大致相同,都是觉得现在做官也改变不了什么或者风险太高,从而当隐士,道理在,却没从集体利益上讲。
孔子听说后,内心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确实是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同时又反对隐者面对这种局面而做出的归隐山田逃避的做法,指责不应该与这些整天游走浪迹天涯的“鸟兽”(指隐士)混在一起。
随后,子路遇到一个老丈人,因为和孔子走散,于是向老丈人问有没有见过孔子,老丈人回答“你们都四肢一点都不勤快,连五谷杂粮都分不清楚,怎么叫做夫子?”你们有没有疑惑?反正我有,一开始我觉得这老丈人的指责丈二分不清头脑,说孔子这个干啥?后来我才懂得这位老丈人,也许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家,农家,主张所有的粮食都叫自己亲手下地去做,孔子当官,自然粮食都是天天免费给的,这才招来了农家的鄙视。
孔子听说这样有些不中听的话,是什么反应呢?他竟然对子路说“这是一个隐士啊!”从中能够感受到深深的尊敬,并且立刻想再去那个地方看看,希望可以和这一个人深入交谈,至于他这么做代表了什么样的性格和怎样的品格,在后面便会介绍。
其实,我们独到的上两个隐士同样属于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家,道家,到家观察大自然发现一切都是井井有条,顺其自然,从不混乱,春夏秋冬,人不用干涉,就可以年年来一直如此,把大自然换成人便可以推导出一个学说,只要一切顺其自然,便一定能周而复,反的回到真正的轨道上来,所以与其巨强硬的干涉,不如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制定一些条款,让国家自己去发展就行了。他们逃避世界,并不是一种无责任的做法而是一种方法。
不得不说道家真正理解了自然,无为而治在汉朝开国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强大的稳定民心,使国家富强的政策。
孔子属于儒家,儒家学说与清静无为放其自然的道家显得格格不入,同样观察自然,发现,所有自然中的变,需要东西推动,比如冬天是寒冷退天气推动来的…开花推动了结果…所以从事物的本质讲,自然是一步一步的推动起来的,缺一不可,如果不让自然万物发生推动,那么也就没有这些所谓自然的变化,由此悟出了道理,在国家有难的时候需要推一把才能让他步入正轨。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人的力量让国家恢复正轨已经多次说明不可能,孔子这样看似很傻很偏执的做法,几乎遭到了全国人的嘲笑,随随便便到一个开门的人那,就给套上了套子 :是那个知道做不了却还要做的人?
孔子知道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和农家,理解这两家的内涵,但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并没有为此对自己的目标做出改变,此时的他耳顺了吗?耳顺在古代的意思是能够听进去别人的话,并且如果遇到反对意见或者不同意的观点,也不会立刻反唇相讥。遇到隐士的几篇文章里,孔子在听到对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后并没有马上下去辩论或者生气,甚至几次走下来想和隐士交谈,大部分表示认同,顶多临走后感叹几句(注意感叹的内容是隐士针对他的学说的看法的解释)是真正理解了他们的意思的。(
孔子做到耳顺,不管对方说了什么,都能听得进去,并且理解。不同于左耳进右耳出,孔子则左耳进,在脑子里理解,那么他改变了吗?没有。 他内心坚如碧石,能够守住自己的思想,理解对方的话却不被对方的话所改变,在怔怔的嘲笑中坐精神上的丧家狗,虽说最后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但其坚持终究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他还有弟子)成为了一座明亮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