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天,可50个小时的车程依然让这具满载激情的躯体疲惫不堪,他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此次出行是对还是错。
虽然事实已成定局,这趟驶往西宁的火车也不会返航,只是想起前几天来对父母那般的态度,心里不免有些烦躁和黯然。这是父母第一次阻止他远行,虽然他知道父母是担心他的,但他还是烦闷父母为什么不能理解他。而内心也总有一个声音刺激着他,这次如果不去,以后也不会再有机会了。对了,“年轻时最后悔的就是因为不敢而什么都没有做”一直是他给自己的座右铭。
可这趟车程着实是超过了他的预期,所以即使在他与同伴会和时依旧无法摆脱疲惫的阴影,困意远远超过了欢喜。这是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伙伴,每个人口中都讲着各地的方言,这让只会讲普通话的他十分羡慕,但却无法融入。而把他们相聚在这里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骑行青海湖。
车行至西海镇,他方才打起了兴趣。这个来自平原的孩子,自小骨子里便有种对山峦旷野的喜爱。云雾缭绕的山峰坐落在被牛羊点缀的十里草场,这景象只一眼便映入他心里。至此,他还不知道往后的几天他将经历未来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日子。
来此之前,他从未见过这般清澈的蓝天,如幼童的眼眸,不带一丝杂质,有时一排云飘过也依旧遮不住它的蔚蓝。可一得必有一失,高反的严重不得以使他停了下来,不过这一停也让他看清了许多风景之外的风景。原本陌生的队员在这一刻突然熟络了起来,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潮水般的关心。“斯人若彩虹,如遇方知有”这是他当时觉得最应景的一句话。
继续前行,人烟便越见稀少了,只不时有几辆车经过,也老远就能听见他们破风的声响,车上的人用或鼓励或疑惑的眼神打量他们一番,又疾驰着开往远方。而远方亦是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并不算宽阔的道路仿佛一直在向上延伸,最终隐匿于一座座山峦。道的右边黄沙漫漫、浩渺无垠尽是戈壁滩,只有少许低矮的灌木散漫的遍布在沙丘上,使其不再那样单调荒凉。有些沙丘被人挂起了金帆,同行人说那是藏民们用来祈福的,很神圣,走近能看到每幅金帆上都绣着铭文,传说等一阵大风,将金帆吹得作响时,变能听见藏民们祷告;道的右边则是青青草原,在这里牛奔马嘶的景象并不少见,相比于左边更多了些生机,那片湖也因此显得甚为特别。其实这个时候看青海湖还很是遥远,所以第一印象只有它的蓝,那一种藏蓝,眺望过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与天空的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远远地却更给人宁静之感,疲惫的心也被它抚慰了大半。说是湖,可一眼望去竟也望不到边,这却没来由的给了他动力,或许是因为骨子里那份对风景的喜爱吧。他突然想起那句某人曾对他说过的话“历遍山河觉得人间值得”,那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慷慨。
恰逢油菜花开的时节,同行的第二天,他们便邂逅了花海,那一片片的金黄一直铺展到湖边,似是在引路。他终究没忍住,一跃进了花海。一簇簇的花努力的向阳长着,静谧在花海中,有一种置身于极乐之地的感受。透过手指尖看着天空,阳光似乎都被渲染上了金色,变得温柔了起来。同行的还有一位姑娘,看起来也是被这片油菜花吸引,随他一起进了来,或眺望或俯身嗅着花香,其被这金黄簇拥着却又毫无违和之感,这刻画在他眼中,亦成了一道风景。
沿着花海一路向下,这次终于来到了湖边,风大的像要抹刷什么似的,因而能清晰地听到风刮过耳廓的呼呼声,近处浪花推搡着浮到岸边,翻越了一块岩石,压弯了一簇芦苇,又渐渐地变得清浅,变成了一地洁白的泡沫沿着湖边一字排开,远看仿佛一条白练横陈于湖上,分隔着潮水与湖岸,静静地坐在湖边,他十分享受这一刻的宁静。抬眼可望到湖的另一端,也许是造物主的粗心,竟使对岸的山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只大致被勾勒了一个灰突突的轮廓,守望着宁静的湖面,从古至今。“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这是《菜根谭》中的一句话,也让他十分庆幸没有因为胆怯而与如此美好的擦肩。
第五天时,他坐上归家的火车,可心境已不同来时,同行的都是回忆与期望。他知道自己终究会回归朝九晚五的生活,但他还是会想念这个地方,还是会向往那个宁静无暇的世界,他知道他还是会再去的。
喜欢一句话,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由先前的认知所决定,又作用于未来。至此,他方才确定来这一趟并无悔,青海湖这座天空之城,留给给他的也绝非只是回忆,还有起点。也许他还不是我,可终有一天我将会是他。
工管三班
孟晗
201822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