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一文作者塑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农民父亲形象,他热爱生活,不甘人后,敢想敢做,吃苦耐劳,低调谦逊……这是中国传统父亲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了子女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奉献了一生而毫无怨言。
有人说:男人是用行动爱自己的孩子的,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父亲盖屋、砌九级台阶的过程,是父亲实现自我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本文是两个男人成长的心路历程。父亲老了,“我”将接过父亲的重担,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这是中国男人的宿命。不过“我”将会有不同于父亲的生活,那是父亲未曾经历过的生活。
本文是李祥森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正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中国最偏远的村落,这时中国农民的命运,他们的生活追求开始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作者身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看到了自己的父辈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活,耗尽了自己的一生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和理想。作者除了感动,更多地是深深的思索。《台阶》中的父亲,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优点和缺点。但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勤劳和节俭,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仍然在贫困的生活中挣扎。因此,中国农民传统的那些生活方式,在新的时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诘问。
文中的父亲形象是悲壮的,是令人尊敬的,他是中国传统农民形象的典型代表。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国农民所独有的性格、美德甚至缺点,他倔强、好强、从不服输,他爱面子,想改变自己的地位,想获得人们的尊重;他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只想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用自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家庭的希望。他想要改变自己和儿子的命运,他相信只要盖了高高的新房,砌了高高的台阶,就能受到同村人的尊敬和羡慕。从此,他就会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他的儿子就将活的有尊严、有地位。他的迷信在我们看来是可笑的,可是这却是中国传统农民的真实写照:
人活一口气,是他们的信条。有时为了这一口气,他们争屋檐的高低,哪怕一寸的宅基地也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其实他们争得不是那一寸土地,他们挣得是面子,是做人的尊严。
他们从不求人,他们只相信自己,只想凭自己一双大手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惜物不惜力,惜钱不惜命,为了儿子他们愿意吃任何的苦,受任何的委屈。因此,面对着日益长大的儿子,为了让儿子不再过自己这样的生活,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总想着九级或更高的台阶,其实他想改变的是自己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态度,从而使儿子活的扬眉吐气。
因为“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却没有地位,没有感受到村人的尊重,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实,有时候老实人并不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他可以过没有地位被人忽视的生活,而自己的儿子呢?儿子在跳着门前的三级台阶中逐渐长大了,他还能再过这样的生活吗?父亲不想这样,于是他不再满足于三级台阶的生活,虽然这种生活是惬意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其乐融融的,但却是没有地位,不被人尊重的。倔强的父亲好像忘记了儿子在跳三级台阶时自己对儿子的告诫:“这样会吃苦头的”。我只想跳三级台阶就摔了一大跤,而父亲的梦想却是想砌个九级的台阶,这对父亲来说是个多大的梦想呀,不啻于当年的老愚公想搬掉两座大山,老愚公还能感动上天,而父亲却只能依靠自己,靠自己裂着深沟的大脚,长满老茧的双手和强健的腰板。父亲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梦想之旅。
于是他生活中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秒,都在努力着,拼搏着。 “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从地里捡回一片瓦”,不停地“往一个黑瓦罐塞角票”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父亲终于成功建造了他的城堡!
父亲的梦想真的实现了么?实现了:他完成了作为父亲的传统使命。可父亲又怅然若失:物质生活的改善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然而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等同于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他的精神世界莽莽苍苍……不过,“我”见证了“他们”为理想拼争的过程,一个花一二十年时间卯着一股劲干一件事的父亲,他的言传身教,本身就是赠给孩子巨大的财富。俗话说:“父是英雄儿好汉”有了这种基因精神,何愁下一代没有美好明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