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大姨去世。病入膏肓的她头发都掉光了,我和我姐还拿着她的假发玩得很开心。有一天放学回家,妈妈说,大姨去世了。当时还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姐姐在哭,所以我也跟着哭。
第二次面对死亡,是表哥去世。好好一个人,突然就发了高烧,进了医院没有再出来。我去医院看过一次,当时趁大人不注意用力掐他的手指,希望昏迷的他能像狗血电视剧里那样突然醒过来。没过几个星期,他就去世了。
第三、四、五、七次面对死亡,是家里的狗。当时家里的相识从天津送了几只小博美过来。结果不会养,没有一只活到了一岁。其中一只是老妈发现它在地毯上抽搐,急急地抱去给兽医看,兽医打了一针却没救过来,五分钟后就一动不动了。我先是懵了好久,然后蹲下来放声大哭。而最后去世的,是家里的土狗,养了十多年。一天早晨我去上学,发现它倒在自己的尿液里,身体已经僵硬了。
这一切都让我意识到,在死亡面前我们有多无力。没有谁能预知我们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死去。即便可以,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不愿意。我们只能对死亡讳莫如深,深怕说了就会招来死神行大运。同时烧香拜佛希望能够活久一点。
但大洋彼岸却有这么一个姑娘,她对死亡如此着迷,不仅自告奋勇去了殡仪馆工作,还到殡葬学院进修,最后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作《烟雾弥漫你的眼》。
还记得前几年奥斯卡大热影片《入殓师》吗?到现在我都没敢看,听说拍的是真的死人的时候,我就打消了看的念头。觉得真正看到死人,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虽然《烟雾弥漫你的眼》写的也是真人真事,但是作者凯特琳.道蒂文笔诙谐,化腐朽为搞笑,借助她的描述,死亡不再那么黑暗沉重难以忍受,相反的,死亡变得可以理解,平和,黑色幽默。所以我看完了kindle样章之后,完全按捺不住好奇心,继续往下看了。
凯特琳小的时候曾经目睹一个女孩从高处摔下来,面部着地。这成了她与死亡的不解之缘。少女时期的她也完全是哥特系画风,别的女生都在忙着啦啦队的时候,她耽迷于SM,经常和舍友溜去地下酒吧接受别人一晚上的BD调教。热衷中世纪女巫文化,研究各种刑罚。完全是翻版的黑沼爽子。
终于有一天,好奇死亡的她决心直面死亡,研究死亡,于是她敲开了西风殡葬院的门,从此成为了殡葬业的一员。
从火化尸体,逐步进阶到给死人化妆、上门取尸体、火化婴儿、为尸体防腐、独当一面等高难度操作,一路上进阶打怪,堪称殡葬业的杜拉拉。
这其中有很多涨姿势的时刻。比如人死后原来下颌会打开,要用金属喷枪缝起来才能出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逝者嘴巴合上如睡着了一般的面容。比如越胖的人火化起来时间越长。有一次一个四百多磅的胖子火化,脂肪流得到处都是。
也有难过的时刻。比如必须盯着死者亲人的目光压力将尸体带走。比如到医院取走丁点大的婴儿们的尸体。比如给死者翻身赫然看见其背后因长期卧床而得的褥疮大洞。
也有“愤怒”的时刻。比如费尽力气为死者上妆,却收获了家属“妈妈还是以前好看”的评论时差点破门而出据理力争。比如死者家属质疑收费昂贵。
也有“乌龙”的时刻。凯特琳火化的一个死者酷似自己的好友,误以为好友死去的那一刻凯特琳发现了自己内心深藏的爱。她鼓起勇气给好友写了一封炽热的情书,结果却收到好友回信“不必再说,我不会再见你”。
这些或笑或泪的故事交织贯穿着凯特琳的思考。死亡的意义是什么?人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她抨击了美国大众不愿意直面死亡的态度。曾经有一个死者的女儿对她说安排葬礼很难,“没想到她走得那么突然,你得理解我,她只接受了六个月的临终关怀服务”。凯特琳对此并不买账,这个女儿有六个月的时间去询问自己的母亲想要什么样的葬礼,亦或者询问朋友或比较不同的殡仪馆价格。否认死亡的来临并没有使面对死亡变得更容易。
凯特琳逐渐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生活无法与死亡绝缘,人们应该采取更加世俗化的方式来处理死亡。那些在养老院里等死的老太太们,拥有体面地死去的权利。而如果社会回避死亡,就无法妥善地处理善终。我们也会见到更多的患者无法忍受病痛而自杀身亡的案例。
为此凯特琳成立了殡葬人论坛,想要把死亡带到阳光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她的努力而更加理性地看待死亡。
前几天我看了《寻梦环游记》。墨西哥人对待死亡如同对待生命一般开放而美丽。亡灵节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而是充斥着欢乐、颜色、食物、美酒和歌。
在阳光下,死亡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美好而不再让人恐惧。
韩大爷读写训练营 阶梯南美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