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世界里,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欲求拼搏。
马斯洛在他晚年,更新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由原来的五层次理论变为七层次理论。
在马斯洛七层次需求理论里,金字塔的底端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往上依次是爱与关注的需求、尊重需求、审美需求、认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后三者是生长性需求,前四种是缺失性需求。
缺失性需求是人必须要得到满足的,越是靠近金字塔底端,对需求的欲求越趋近于本能的驱动,这样的人在真实的世界里占大多数。还有少数人在追求满足生长性需求,他们对审美、认知和自我实现的追逐占据了一生的重要时间。
无论是满足缺失性需求,还是满足生长性需求,都是在填补来自内心深处的感性需求,因为内心想要这个东西,所以通过理性层面的思维和逻辑步步为营,来获取这些东西。
理性是实现感性的手段,理性的水平是与感性层次相匹配的。
所以,我们都是在为内心深处的某个匮乏感服务的,这个匮乏感如本能般驱使我们去为某个目标付出拼搏。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天生对美有极致的需求,在面对现实的世界时,受本能驱使,他不停地创造出卓越的产品,比如可以装在信封里的电脑,比如手持的移动互联网,来不断地满足他对美的想象和追求。
真实世界的本质就是在为自己的感性本能服务,有人渴望买套房子,他可以日复一日地挣着微薄的薪资,一分不舍得花的攒起来,等攒够了去买套房子;有的人就想当老板,不再被别人使唤过来使唤过去,虽然现在只是个一穷二白的员工,勤学技术,攒工资,等到一天能力达到了,资金攒足了,就开店自己当老板,至于利润高不高也不重要了;有的人就想做成一件事,有始有终,于是碰到各种困难,他都能克服,只要能把一件事做成......
在真实世界里,别人都在为自己的感性欲求服务,外面包装着理性的外衣,帮助目标的达成和实现,正如自己一样,自己也有一个内心深处的渴望,想要去满足它,无论现在有没有能力去实现,也走在了拼搏的路上。
所以,真实的自己虽然是独一无二的,也跟现实里其他人一样,芸芸众生,来到世上,不过是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求的。
我是现实里的每个你和他,在碰撞中,在竞争中,其实是同一本质的人类。我们在抢夺现实中的资源,把它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来满足内心深处的需求,由此产生竞争。
当我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样打造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因此像个万花筒一般,变幻无穷,有它残酷的一面,也有它其乐无穷的一面。
所以,如果我们喜欢真实的自己,是不是也应该热爱这个真实的世界,毕竟它是我们为了满足真实的自己而打造出来的,它是每一个我们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