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台上码字四年多,虽然没有什么浪花,但我一直保持着书写的激情和欲望,每天都能啰嗦两篇文字四五千字。
也许有人质疑:“你又不写长篇小说,哪有那么多要写的内容。”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每天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还看各种不同的书籍,甚至听到或者看到许多事情,只要用心感悟这些都是书写的有效素材。
读书笔记类
看一本书总有某个点触动到我们,或者写作手法值得借鉴,比如:
读《儿孙扰心》故事情节虽然很普通,可是很有代表性,主人公家三个儿子处于不同的生活层次,当时就写了三篇文章:《不改变自己很难适应社会》《他成了乡村守护人》《只要你不被生活打垮,你就能打垮生活》。
《沧浪之水》的写作手法很特别,伏笔早就埋下后续填坑就好,有感而发写了读书笔记《这种写作手法值得借鉴》。
《我们仨》的作者杨绛先生的修为无不体验在文字中,于是读书笔记《她的教育理念值得学习》就出炉了。
亲临实感
最近在外地生活和年轻人接触多一些,他们的婚恋观念很有时代代表性,于是我用系列文《90后的婚恋观》记述这一批年轻人的婚恋观点,一个章节代表一类人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北漂是一个大群体,多半是大学毕业生留在这里发展;也有一部分外地人在这里求生存,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小店、开出租、在超市打工;还有一部分是从家乡来投奔子女养老的;很少一部分是离开北京又返回来的回笼漂。于是系列文《北漂族》持续书写出来了,案例都是我接触过的。
有一次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小夫妻感情很好,我忍不住问经营秘诀,小伙子很豪爽:“把老婆放在第一位。”于是我当天就书写了《父母和老婆谁最重要》观点是:结婚之后夫妻关系凌驾于任何关系之上,不接受反驳。
书中的观点
读书的时候我习惯记录点什么,比如作者生平、故事情节的延伸,有触动灵魂的观点随手记在活页之上。
闲下来就把观点扩充为一篇文章。
比如《写作是出卖资源的行当》《读书 写作 疗愈》等等,基本上都是看到观点当时有感而发就形成了文字。
无意中听到的事情
在公共场所不但能看到一些事情,也能听到一些事情,有时间听听倒没什么,有时候听到还是有感觉的。
有一次在绿皮火车上我住上铺,下铺是一个带孙子的年轻爷爷和二胎宝妈,两个孩子年龄差不多玩得不亦乐乎。
一路上爷爷都在调侃儿媳妇不会带孩子,娘家资源不好,反正不说儿子,当时我就感到可笑:真是个多事的公爹。
他们在下面聊天我躺在上铺记录,50个小时的车程,我竟然抠出5篇文章。
其实,喜欢写作的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处处都是写作的素材。
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甚至书中的观点这些都是不错的素材,立马书写出来,过一段时间就成为了往事,再想写已经没有那份激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