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呢,喜欢的作者很多,或睿智,或机敏,或幽默。
不可否认,我是很容易被文笔吸引的那类读者,所以有时候会忘记故事的发展曲线而跳进了作者的字里行间去,手舞足蹈。
不过,我读的越多,经历的越多,就越发现从前喜欢过的一些很文艺的东西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一些矫揉造作的痕迹:看悲伤逆流成河,让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迎着风仰望天空……
随着阅历的增长,越发地觉得好的东西往往就是它本来的样子,越加以修饰,就越显得客气,端着,甚至矫情。
所以,我越来越喜欢一些其他的作者了。在他们的书里,我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毛姆,马尔克斯,贾平凹,周国平,王小波……不同的作者的书交叉着读确实有点金庸先生的江湖故事的味道,呼云唤雨,上天入地,各有不同。
打开他们的书我总舍不得关上。
譬如村上春树。
村上先生的森林永远是带着自然的最翠绿的姿态,他笔下的风永远是活泼有趣的少年形象,就连忧伤也是慢慢地走进你的心,又突然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他的文笔不只是优美,字里行间总有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呈现给我们的却是经历思考与感悟的另一番模样,在他的笔下我是看不到“刻意雕饰”的。
又譬如路遥。我喜欢朴素的孙少平,不知他的身上是否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平凡的世界》我读的普及本,然而仍然是被主人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震撼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故事还可以写得这样深入人心。
从那个时候起,我每读一本书,就感觉自己精进了一次,和好作者又交谈了一次,我的世界观又完整了一点。
与此相应的是,我的人生观也越来越成熟了: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应对挫折了。从前的我总希望世事有常,希望自己一生能够顺利平安,应了东坡的那句“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越长大越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不如做东坡,任性一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快意,重要的是,我能成长。
我越来越接受世间有很多我力所不能及之事,也越来越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一些小成就;我越来越喜欢与人打交道,也越来越能够理解别人“人各不同”的道理。也许,这就是时间和读书的价值。只有时间的累积,没有内在的增长,最终只会是一堆沙子聚集成一堆更大的沙子;只读书,却没有经历时间的磨砺,得到的只不过是皮毛的知识,没有经过消化的知识,没有经过检验的人生。
我越来越能接受不公平的存在。这不是因为我逆来顺受,而是清楚的知道不公平始终会存在。绝对的公平就是绝对的不公。我知道这个社会的不公平,我的努力不是希望自己假惺惺的低效勤奋,是希望让自己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或者未来的某一天不会后悔。
我觉得,这都是读书带给我的一些力量。
我不会去反驳“读书无用论”,但我会去支持读书这件事。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希望别人获益,一个人的快乐比不上一群人的快乐,而读书就是一件有益的事。
读书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所以我更加地珍惜每一次开卷的机会。
开卷有益关键不在于开,而在于卷。
所以,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
有了好老师还不够,还要自己去修行,去理解,去接触世界,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接下来的40天里,我好好读书,好好运用,我相信,我会有所进步。但是我认为,年轻人的热血纵然是好的,可也往往是廉价的,因为它“不稳”,操之过急就是最大的隐患。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做任何事的大忌,读书也是如此。所以,我会努力要求自己做到:
1.每天固定时间读书
2.每次至少读十分钟
3.每次读书不可超过一个小时
4.读完书要记得写感想
5.定时打卡
这篇文章权算是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