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实验者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忍到了20分钟后,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回报。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个实验简单地揭示了一个道理:能够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利益的人,在今后表现优秀的几率更大。
我给儿子的棉花糖实验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也不例外,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律自控、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上个周日,我也给孩子,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
前两天逛超市的时候,买了一包彩虹糖,放在家里有几天了,周日我吃完早餐准备出门的时候,儿子在一旁说:爸爸,我想吃彩虹糖。
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我答应了儿子,我拿着糖对儿子说:好,你想吃多少?儿子伸出三个指头说:我想吃三个!
我拿着糖倒出三个在纸巾上,正准备给他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前面讲到的棉花糖实验,于是我对他说:宝宝,你要的三个糖爸爸给你,但是爸爸想跟你做一个约定,如果你在晚上爸爸回来之前吃了这三个糖,那今天就只有三个糖;如果这糖留着等晚上爸爸回来再吃,一个糖多给三个,就是说,如果三个糖等到晚上爸爸回来还没吃,爸爸给你九个糖。
儿子拿着我递给他的糖,我问他:你明白爸爸讲的吗?他回答,我知道了!因为刚好要赶出门,我就没有说什么了,把糖给到儿子,就马上就出门。
晚上回到家,正准备吃饭,我记挂着这件事,主动问儿子:宝宝,今天爸爸给你的糖怎么样了?
儿子自豪地指着旁边的餐柜:我还有两个没吃。
我挺惊讶地,问奶奶:今天一整天都忍住没吃?
奶奶说:是啊,你出去之后吃了一颗,剩下的就放起来,说是晚上要等你回来吃六颗。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是很开心地对儿子说:宝宝,爸爸说过,一颗糖多给三颗。我倒了6个糖出来,放在餐桌上:吃完饭就可以吃了。
吃糖小插曲
饭后吃糖,还有一个小插曲。
我把糖从餐桌拿到客厅茶几旁边,放到他面前,坐在他的旁边,看着他吃
吃的时候也很有意思,他把早上和晚上的糖分了两堆,先拿起早上的两颗吃掉。
吃完这两颗之后,我在旁边故意问他:宝宝,你有没有想跟爸爸分享一下。
他人小鬼大,对我说:爸爸你想吃的话,你要问我:能不能给我吃一颗呀!
我噗的一声笑好了:好,宝宝,你能不能给爸爸吃一颗糖?
儿子:可以呀,他拿起一颗糖就塞到我的嘴里。
这时候,妈妈晾完衣服进阳台,
儿子对妈妈说:妈妈,你要不要吃一颗糖呀?(老爸老妈待遇咋就不一样呢!)
妈妈说:好呀,谢谢宝宝!
奶奶坐在餐桌边,儿子问:奶奶,你要不要吃一颗?
奶奶看到前面我们的对话,对宝宝说:我是不是要问你,能不能给奶奶吃一颗?
儿子解释说:不是,我就是问你要不要吃?
我对着妈点头,暗示她说要!
奶奶说:我也要吃一颗,说完,儿子跑到奶奶面前,把糖给了奶奶
然后回他座位上,继续吃他的三颗糖。
关于儿子的棉花糖实验,到这里也就告一个段落了
反思
从儿子身上的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来看,儿子吃了一颗,满足了当下的欲望;留下两个,希望获得更多,以一个特别的方式,我获得了关于儿子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未来孩子会怎么样,我们都无法预测,但是在这个事情情,儿子的行动,在我看来,的确是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一方面,儿子想吃彩虹糖,吃了其中的一颗,满足了当下的欲望。另一方面,他想吃更多的糖,所以选择留下两颗,为了得到额外的六颗糖,忍住不马上去吃。
儿子不到1岁开始,每次吃东西,都让他给在座的人都发一圈,然后自己再吃,不管是只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还是有亲戚朋友在,这一直以来形成的分享习惯,一直陪伴着他。对于他来说,不会因为这六个糖是因为说是奖励给他的而自己霸占着,还是一样分享给家里人,这个习惯,养成了不会去改变。
关于育儿,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正确规则必须坚持,在这个过程中,再让孩子慢慢懂得为什么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将陪伴终身,我想这是对孩子未来人生的最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