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经常看到网上有人发帖称:理财是人生大事,在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培养理财观念,这样他才能比其他许多人赢在起跑线上。随后又有许多简单易懂的相关的书籍应运而生,最著名的要数《小狗钱钱》啦。同一主题的论坛更是热热闹闹。
之前读过小马宋的一本书,书名叫《朋友圈中的尖子生》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专门讲一个成功人士的自小自学理财而成功的例子。故事的题目就叫“葛朗台与巴菲特”。书中对主人公马文亚是这样描述的:“在马文亚身上,你绝对看不到任何典型的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特征,甚至可以说,他从小的经历就是反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从初中开始就离开家乡在异地一个人读书,12岁开始用妈妈的账户炒股,15岁在上海买了一栋别墅并开始炒楼生涯,大学被誉为股神,毕业前就实现财务自由……”,“马文亚的成功,是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抱持的理念、个人努力共同孕育并开花结果的”。
这是我见过的记录从小学习理财并大获成功的案例。但我在读的时候,心里总是有一种怪怪的东西在涌动,说不清也道不明。
有一次,在与朋友聊天时,他谈到了孩子的早期理财教育,他要求孩子与别在孩子玩耍时买任何食品都要实行AA制,这是最好的相处之道。那时,我心里又有了那种怪怪的感觉,比上次更难受。
前几天,我又看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在书的后半部分,我找到了答案。笑来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千万不要胡乱从小就刻意灌输理财意识,尤其是大多数父母的观念还是错的。要从最本质的地方开始:开启孩子的审美意识,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审美意识的开化和审美能力的积累,至始至终都在影响人们的理财过程。”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关注的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他们有天然的审美意识,有些人的相貌是美的,有些风景是美的,有些音乐是美的,有些材料是美的……”
我们不应改变孩子的天性和纯真,把自己的一些应该他们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东西提前强加给他们。想想都有些残忍。
就我而然,我对孩子还是比较宽容的,我从不要求他去补课,只要他喜欢的,我也会引导他去参与,去投入。在功课压力如此大的读书生活中,有什么比让他们放松,开开心心过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重要呢?
所以,对孩子来说,慢点理财也好,多感受生活的美,用那双清澈的眼睛多看看这美好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