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震撼我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
——康德
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像一张浩渺星空的照片那样,让人忘记烦恼,忘记时间,忘记自己的存在。
难免会想,如果人们把家庭空间布置成星空宇宙、银河旋转的背景,是否连日常的居家争执都会少去很多。
作为地球生物体,我们似乎已经对从地球观看苍穹习以为常,也几乎习惯了把人类视作地球上最特殊乃至最尊贵的生物。
直到,新的视角被发现,星空与人性都重新展开……
抽离:换一个视角看宇宙
国庆假期游览了上海天文馆。
站在人头攒动的展馆里,让思绪在外太空飞扬,真是非常考验人类的想象力。
展馆内部模仿宇宙空间的一片漆黑,从最为熟悉的蓝色星球出发,来到让人类牵挂已久的月球,再移步去向太阳,去往整个太阳系,去到闪亮旋转的壮阔银河,最后去向无边无际的河外星系……
与此同时,观感也从能近距离观察形状与颜色的高度仿真星球,过渡到靠近太阳时从地下升腾的热风,再到只有图片的缥缈形体,黑洞,暗物质,逐渐逼近抽象思维的极限……
抽离,在空间上将自己从地球上挪移到宇宙的任何角落,在时间上把此刻变成时间轴线上忽闪的一个点。
人生,如果就此获得一种可以自如调节视角远近的观察力,在宏大中看到个体的渺小,在永恒中悟道人生的短暂,恐怕能够伴随着人们熬过最黑暗的低谷、最刻骨的悲痛、与最深刻的孤寂吧。
抽离:换一个维度观人性
最近几乎是毫不停歇地读完了英国作家德斯蒙德·莫利斯创作的人类行为学三部曲:《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
虽然是老书,但换个角度说就是经典,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居然能够如此自如而专业地以科学家的客观,与冷峻的幽默,把人类“还原为”一种生物体,并任意穿插在其他生物中进行比较,毫不混杂人类那股傲视群雄的味道,仿佛是从外太空穿越过来的“他星”科学家。
这种自我观察的视角之难得,实在不比观察星空容易多少。
粗浅想来,美国的白人奴隶主承认黑奴也属于人,才不到两百年,而且在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多年之后,人类内部还没有实现大致的平等。而作者已经急于要把人类放在和其他生物,尤其是人类近亲猿类一起进行比较,谈论共同点,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过,只要读者有心,愿意放下作为人类的“身段”,顺着作者指引的方向一路走走看看,就会惊叹地发现,这么多人类的外貌、行为、性格,习俗,都能够追寻到遥远的生物渊源,几乎是一段脑洞大开又醍醐灌顶的自我发现之旅。
歌词有云:“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如果你出走之后,曾经从各个视角观察过如此广袤的星空,又透过纷繁的物种重新审视过人类。那么,对于获得了此种抽离视角的你而言,世界与人生都从此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