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时间,在地铁、公交车等场所,随处可见到人们拿着一部手机看短视频,15s过后,切换下一个视频,期间不停地发出咯咯笑声,刷完一个又一个的短视频.....
有人说短视频迎合了碎片化时代的人们,在人们只有10分钟的休息时,看短视频是再好不过的娱乐方式。
照这么说,看视频也不过是个消遣方式,无聊地时候玩玩罢了。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最初只是几分钟的消遣,到后面花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在上面。据统计数据发现,用户在短视频软件平均每日使用时长为30分钟。甚至很多人熬夜到2、3点刷短视频,只不过是因为在12点睡觉时,忍不住打开了douyin.....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实在是太容易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替代效应」:如果两条路径,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那长期来看,我们一定会倾向于走更加轻松省力的那条路。
亦即是说,我们会用更加轻松省力的行为,代替掉复杂又麻烦的行为。
原因非常简单:为了保存资源,以应对自然界中的种种情况,我们的大脑在一代代进化中,一直遵循着「最小阻力原则」。哪条路径阻力更小,就走哪条路径。
读书太麻烦?没关系。有的是各种服务,把书拆散了,重新整合,用最省力的方式告诉你,你甚至连脑子都不怎么需要动。
嫌书上的内容太过时?有无数的资讯平台,争着给你送上最新的资讯和消息。每天只需几分钟,就能了解「这个世界」。
觉得信息太多,太复杂,接收不过来?没事,有的是各路专家、大咖,为你做权威筛选、分析和解读,为你呈上精心制作的「信息甜点」。
不喜欢看字?没关系,还有音频嘛,嫌音频麻烦?没关系,还有视频嘛……
总之,你能够想到的所有理由,都会有人事先帮你想好,然后,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来满足你。
你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躺下,放松,轻点手指,打开「我们的」产品,这些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你的大脑。
下一步,大概就是脑后插管了吧?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宠溺中,变得越来越懒。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我们开始停止思考,期望别人代替我们思考,然后告诉我们结论。
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它的价值,绝不在于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 因为解决方案说白了,也就那些,很难真的有什么新东西。
读书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考。
通过把自己的思维跟作者同步,对比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境况,看看作者是如何思考、分析、解读的,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地方,激发自己去思考,弄清背后的机制和深层原因 —— 这才是我们需要从阅读中,不断去寻找的东西。
一本书,如果能激发你的思考,给你一点启示,帮助你找到一点位于「盲区」之外的东西,就已经算是有价值了。
读书,学习,听课,获取信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有时候,「为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的原因。
因为,只有理解了原因,你才能真正地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找到最核心的因素,去剪裁和适配。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别人的做法。
这就是思考的必要性。
可惜的是,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能力和习惯,正在慢慢丧失。
很多资讯平台,已经不满足于「让你更容易获取信息」,他们在做的,是用尽各种方法,把信息主动推给你,让你陷入他们为你准备的信息黑洞中,被吸引注意力,成为忠实用户。
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让你成为他们的流量。
这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特征:过分地去人格化,将一切行为,全部量化成一个个指标,抽象成「流量」。
流量高了,代表什么?代表着平台的量级变大,估值提升,盈利空间更广,更容易拿融资。
智能推荐的本质逻辑是什么呢?
系统通过收集你的浏览数据和行为(比如点击、停留、收藏),为你打上各种标签,建立一个描述模型。并通过协同算法,找到跟你标签相似、兴趣相仿的人,把他们喜欢的内容推荐给你。有时还会采用各种策略去优化,提高推荐的准确性。
这样一来,你所看到的信息,不但都是你感兴趣的信息,甚至,可能都是你「认同」的信息。
我们对于自己认同的信息,天然会更加信任和支持。你会更容易点进去,阅读,点赞,分享,第二天继续使用。
这样一来,数据就提上去了。
但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的偏见,认知边界,预设前提,会通过一次次的强化,从而固定下来。
我们会成为活在自己王国之中的懒人。
我们每天都在批阅着,经过重重筛选,确保符合我们口味的奏折。
你如同住在一个宫殿之中。里面的每一张椅子、桌子,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为你量身订造,确保能让你保持在「最舒服」的状态。
这是好事吗?或许是。
但它造成的结果就是:你很难控制自己,走出这座宫殿了。
这就是外部环境为你营造的「拟态世界」。
长此以往,你会成为新鲜感和刺激的奴隶:你不断地在投入时间、精力,不断地获得新鲜刺激,但你真正获得了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
你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满足大脑对信息的焦虑和渴望。
你还需要思考和产出吗?不需要了。(请参看文章:你以为的生活,其实早就被“他们”设计好了)
那么,如何对抗这种趋势,克服自己的懒惰呢?
1. 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
不要太依赖别人拼凑给你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这些都属于「别人的框架」。
你只是在将别人的框架,复制进自己的大脑而已。
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介绍一个方法:
当你读各种文章、网页、书籍,刷知乎和公众号,提到任何引用的时候,试着去往上溯源,找寻信息的原始出处。
很多时候,你就会挖掘到一个不错的信息源。
然后,体验一段时间,如果觉得有价值,将其加入你的信息库,安排时间去阅读。
这会拓展你的视野,使你看到更多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也会使你脱离别人有意识的「信息钳制」。
2. 培养日常思考的习惯
我是一个喜欢折腾各类产品的人。每当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新产品(手机APP或Web服务、软件),我都会去试用一段时间。
怎么试用呢?我会去思考开发者的逻辑,研究产品的细节,把它跟我常用的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优劣势,试着去理解背后的思路,诸如此类。
甚至,一款产品如果出了新版,加入了新功能,即使用不到,我也会去体验一下。目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嗅觉和敏感度。
再举一个例子。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讲到写作。朋友问我:为什么你写得这么好?平时是怎么练习的?
我对他说:哪怕此时此刻跟你聊天,我脑子里都在同步想着,有哪些东西,能启发我的思考,可以用在文章里面 —— 你说呢?
养成这种习惯,对日常生活的细节,对工作,对获取到的信息,都进行本能性的思考 —— 相信我,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
3. 注重产出而非「持有」
我一直秉承一个观点:一个知识点,只有当你能够在实践中应用,你才能说是真正理解了。
所以,当你在接受各种信息、资讯服务的时候,你应该时刻问自己:
这些东西,对我有什么用?
我能够做些什么,来提高自己的价值?
只有自己真真切切做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的行动,能够证明你学到了东西。
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是最危险的事情。
这里的「饱食终日」,又何止是指口腹之欲呢?
几乎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反人性的基础上。一个牛人之所以能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和操作系统,是反人性的。
—— END ——
更多精彩创意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斗服脑》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