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小珍情变后,踏上漫长的疗伤之路,一开始的愤怒、悲伤和毁天灭地的破碎感,都让她惊惧不已,她总是回想自己是如何一路陷落,那段看似美好的关系,是在何时破裂的。她感觉自己完全失控了,无论私底下怎么想,只要想到那个人,就又会回到原来的模式里,她总是扮演照顾者,她为他打点一切,即使她那么伤心了,看到他的时候也只想到他的需要。
“不知道为什么,在他面前,我就没有了自己。”小珍说。
我问她认为怎样才算有自己。
她说,内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敢于去争取,对于不要的,能够拒绝。考虑任何事,都不要忘了自己的能力与需要。
她说得很好,但却做不到。
“因为你一直很不安吧,觉得自己的价值就是付出,而每当你付出的时候,就会感到安心。”我问她。
好像真的是这样。她点点头。
身为长女的她,从小就是个照顾者,失能的双亲无法照顾小孩,她只能强迫自己长大,在最应该被爱、被照顾的时候,她都在照顾别人,她记忆里的青春期,都在打工、赚奖学金、送父母去医院,很多时刻,她都是超过极限地透支自己,在校园与医院跟打工的地方奔波,吃睡都随便,“只想活下去”。
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
她一直以为因此她非常坚强,也不轻易相信别人。
没想到,一旦恋爱,她却从内心深处把自己托付给了对方。那种深深的依赖与托付,是前所未有的。
因为依赖与托付,所以她尽全力去对那个人好,因他就是她,他好她也才会好,正如从小照顾家人,她对所爱的人能做的也就是照顾、付出、凡事替对方着想。
“这样不对吗?为什么最后他却觉得被束缚,感到不自由?”她问我。
因为从来不曾真正接纳别人,一旦接纳了就毫无保留,不曾托付过,一旦托付,也就是全身心的托付,这样的心态,无疑是把自己整个人的重量压到了别人身上,自己或许觉得这是真爱,是信任,是爱对方的表现,你也尽力在这过程里,努力对他好,但出发点错误,结果就不会正确。任何人,无论多么深爱,多么需要,内心曾经历什么样的伤痛,都不能把爱情用来取代亲情,不能把恋人视为父母的化身。
我们时常这样做而不自知,我们时常在爱情里索取童年时得不到的,比如无止境的关怀、永远不变的保护、不会切断的联系。
这些都是血缘上的亲情才能给予的,是我们在襁褓期、幼儿期、童年时代,父母应该给予我们的,那种无私的照顾,全然的安全感,型塑了我们的性格基础,也造就了我们的感情模式。
但爱情是平等的,是两个成年人的自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