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雪漠老师《老子的心事》第61-65页,我们一起学习老子身上的人生哲学。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成就是一种从容的生活。
1、老子强调了要少说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与其多说话,还不如好好地守住道的境界。尤其不要抱怨。永远都不要抱怨,抱怨的人肯定境界不高。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全然地接纳它,这就是任自然,也是一种守中。
2、然后,老子强调“欲速则不达”,提倡从容恬淡、顺应自然地追求,认为刚则易折,一切都不要着急,慢慢来。凉州人有一种说法是“不怕慢,只怕站”。小时候,妈妈也对我说过,不怕你慢慢一点不要紧,就怕你站。所谓的站,就是停下来不走。任何事都不要怕慢,要慢慢地,从容地去做,就是最好的行为,因为你坚持不懈地做,实实在在地做,一切就会改变。
3、看待一切事物,眼光都要尽量长远一些,不要只看眼前。为什么?因为,眼前的一切都会过去,也正在过去。就像前面的一个故事里说到的,无论你怎么样,真正属于你的,仍然只有一个一个的瞬间、一个一个的当下,此外的一切都不属于你不属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无论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无论高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长寿的还是短命的,无论有权的还是没权的,都一样。来于地球的,终会归于地球;来于社会的,终会归于社会;来于尘土的,终会归于尘土;来于大自然的终会归于大自然。没有例外。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一个一个的当下,所以,没有必要着急。
4、中道为用,也就是说,做一切事情都要守住中道,不偏不倚,就像弹琴,琴弦太松弹不出音,琴弦太紧就会崩断。所谓的成就和修道,不是某个结果,而是一种无我利他的生活方式。看一个人有没有成就,要看他的行为中有没有执著,是不是无我。如果无我利众已经成了他的生活方式、生命本能,他就是成就者。尽量抓住每一个瞬间,做利益他人和社会的事情,这就是大成就者。快乐地,没有任何执著与烦恼地做利众之事,就是大成就者。
古代印度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被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这些人的定力不一定好,甚至入不了禅定,也没有神通,但他确实是阿罗汉,因为他的智慧够了,做的都是无我利众的事情,没有自己,这样也能解脱。佛教非常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很多种解脱之道,戒定慧三者都可以让你解脱。当一种文化成为你的生命程序、生活方式,让你远离执著,远离烦恼,并且能利益社会的时候,你就是成就者和大德。不要在此之外,再去找什么成就的标准。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上一切都像阳光下的露珠,很快就会蒸发,也像闪电,很快就会消失于历史的虚空。只有一种无为之心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为之心就是合道的,当你拥有这颗心,证得了这颗心时,就叫悟道、证道、得道。
所以,首先要做到“知常应变,守常顺变”,明白真理,明白道,安住道的境界,应对变化,顺应变化。然后要“通常而达变”,通晓真理,学会权变。所谓达变,就是像水一样,在不同的容器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而且要“下手有道德”,做事时心中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既要从容洒脱,又要符合规则。当你的德行修炼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左右逢源,但你不是圆滑,而是因为智慧圆满、圆融,再也没有小我的东西需要执著。
因为,当一个人的境界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世界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也是一个圆满的世界,大圆满就是这个意思。当你的功夫修到一定的程度,将智慧慢慢地打成一片时,就会体验到这种境界,心在虚空境中却不离光明,心在光明境中也不离虚空。这就是中道。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要太功利,要从容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实践自己喜欢的文化。
让我们不断践行自己喜欢的文化,时间管理的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身心灵成长的文化,等一切可以指导人们更好生活的文化,把智慧与生活融为一片,让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去影响自己,从而影响世界!
今日话题:您从老子的处事智慧里读到了什么?
欢迎评论区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