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祎祺(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586306/
温暖的话语,身体的接触,无限的遐想,心灵的沟通,构成了一个幸福的全方位的体验。这些都是经由一本图画书带来的。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忙碌一天回家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幸福是悲伤难过时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幸福是危难时朋友的拔刀相助;
幸福是陌生人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幸福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不同的画面,但幸福归根结底是一种感受,一种由心底而发的喜悦和满足的感觉。
然而,有的人似乎总是觉得自己不幸福。
收入不错却总是钱不够花;
身体健康却总羡慕别人身材好;
业绩很好却是一天到晚忙的要命;
爱人为家操劳却不够体贴;
孩子健康可爱却不思长进…
不幸福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其实,他们只是缺乏“幸福的能力”。
是的,幸福是一种能力。
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幸福;
倾国倾城的美人可能不如柴米油盐的主妇幸福;
名扬四海的英雄可能不如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幸福…
金钱、美貌、权利、成就,幸福跟这些似乎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能力?
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被重视,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父母们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独立自主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等等等。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功成名就、顺风顺水。如果这些不是出于父母们的私心,或者即使出于私心,父母们这样做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幸福。
然而,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拥有幸福的能力,幸福就掌握在了我们的手中。有多少父母从小培养过孩子“幸福的能力”呢?而那些连幸福都没有搞明白的父母们,又怎么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呢?
王明阳提倡“知行合一”,用在学习上,我觉得可以解释为“在体验中学习”。最近几年非常受欢迎的各类“工作坊”其实就是这样的教育形式,“工作坊”注重学习者的参与和体验,通过体验,知识自然而然的被理解、吸收、内化,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在体验中学习”这种方式,对于语言、理解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就让孩子去体验、反复的体验感受幸福;对于无从下手的父母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体验,获得幸福的真谛。
父母们如何让孩子去体验幸福呢?
被称作“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在他所著的《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中为父母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让父母和孩子共同体验“幸福”,那就是——为孩子念图画书。
念图画书怎么会跟体验幸福有关呢?方法简单,背后的道理可不简单。让我们跟随《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来看看念图画书给到孩子和父母什么了呢?
先让我们看看为孩子念图画书是怎样一个场景:
孩子和爸爸或妈妈紧紧靠在一起;看着眼前画面优美、色彩调和的插画;耳边传来爸爸或妈妈温暖轻柔的话语,讲述着书中的故事;孩子不由自主乘上想象的翅膀,跟随故事徜徉在一个奇妙新奇的世界;讲故事的爸爸或妈妈也跟随故事和孩子一起被故事打动,感受着插画和文字带来的美妙体验,没有评判,没有担忧,只有轻松愉悦,进而和孩子产生内心的交流和共鸣,即使故事讲完,依然留在故事中回味。
谁经历这种体验,不觉得幸福呢?
温暖的话语,身体的接触,无限的遐想,心灵的沟通,构成了一个幸福的全方位的体验。这些都是经由一本图画书带来的。
反复体验过这样的幸福的孩子,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从此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仅体验到了幸福,还会因此爱上书。一旦孩子打开书的大门,展现在孩子面前的将是无限的大千世界,这样的孩子,不仅是幸福的,还是幸运的。
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父母,也会感受到幸福,还会更加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更会被图画书中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浅显的道理深深折服。
《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这本书虽然没有严瑾的结构和被清晰提炼的主旨,但是作者的观点十分明确,对于选书的苛刻,对于念书的初衷,对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责无旁贷,对于幼儿教育者如何发挥作用,可谓方方面面都有明确的观点。在儿童文学工作者王林为本书作的序中归纳了作者的一些主要观点:
儿童的读书生活从幼儿期开始,要使儿童了解书的世界的魅力,最好首先从图画书入手;
读书不是读字,而是理解书的内容;
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图画书不是用来读的书,它是请别人读、而他们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
这些观点,不仅对于家长、对于幼儿教育者,同时对于幼儿文学的研究、创作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人说:日本战后教育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图画书。 在中国,图画书阅读的热潮也已经兴起,图画书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许远比我们看到的、想象到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