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随便打开一个公众号,我们可能就会看到推广写作的文章,往往都是号称学会写作就能轻松月入过万。我相信以写作为职业是绝对有可能月收入过万的,但大家都知道,这必然是以丰富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为基础,绝不会是轻松就能做到的。
可是,最近发现还真有人人都能轻松利用起来的写作方法,并且这样的写作能带给我们的好处,远超“月入过万”这样的诱惑。
《书写自愈力》这本书号召我们用自由书写的方式来激活自己的感受,探索每一个感受背后的核心情绪,直面人生中的伤痕,并进行疗愈。书中每个章节都配有相关的书写练习,并且还给出了范文和写作指导,可谓是手把手教会读者如何通过书写来为自己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本书的作者周丽瑗是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上海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督导专业委员。虽然她在专业领域很有成就,但她的作品却丝毫不枯燥难懂,她说写作并不难,文字涂鸦就好;疗愈并没有那么沉重,与真实的自己联结就好。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普通人到底能如何通过自由书写读懂自己的情绪,看清自己的内心,理解并疗愈自己。
激活书写习惯,观察自己的思维
无论是哪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总是要首先帮助人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浮现出自己的内在冲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启疗愈的征途。
在平常的生活中,哪怕每天我们脑海中浮现过无数的想法,经历过再多的感受,我们都总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外界的人或事物上,很少停留下来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不曾思考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自由书写就是把自己当下的感受和想法,或是任何引起自己思维起伏,让自己产生记录冲动的瞬间都写下来,脑海中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受任何拘束。这是一个觉察自己的过程,让自己的潜意识浮现出来。
这个书写过程并不难,任何人都可以随时上手,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描写自己的感受时,不能太过于笼统,比如不能只是用“我现在很难受”来描写负面感觉,而需要更仔细地描述,比如,“我现在很生气,我感觉自己的脸在发烧,整个人在隐隐颤抖,好像被点燃的火药,即将剧烈爆炸。”
如此坚持写作,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内心有哪些反复出现的感受,比如你经常会觉得愤怒或焦虑,委屈或无奈。当你发现了这种共通性的感受时,就需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我容易产生这种情绪呢?
我们往往会以为外界的人或事物就是引起我们某种情绪的直接原因,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与邻居打招呼被冷淡对待就以为对方是不好相处的人,继而可能会有点生气。通常即使我们书写下来这件事,观察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还是会以为是邻居导致了我们的不良情绪。
此时,我们需要记得,从来都不是外界事物引起了我们的情绪,而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解读,即我们相信外界事物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产生了相应的情绪。最终,仍然是我们自己的信念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那么,如何理解自己的信念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顾与整理。
拨开抑制性情绪的云雾,看见核心情绪
抑制性情绪和核心情绪对我们一般人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概念,事实上,核心情绪是我们与生俱来,具有生存意义的情绪,即恐惧、愤怒、悲伤、厌恶、快乐和兴奋,这些情绪不受意识的控制,通常是只要受到外界刺激就会自动触发,促使人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应对。
抑制性情绪包括焦虑、羞耻与内疚。它是为了防止我们被核心情绪完全吞噬,同时也是让我们在社会群体中能够更加和谐地与人共处的保护机制。简单说来,比如被人取笑时,我们会愤怒,但为了顾及场合,我们可能会通过改变话题或是大笑掩饰等来进行防御。长此以往,只要与那些曾经取笑过我们的人相处,我们可能就会感到焦虑。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看见抑制性情绪背后深藏的核心情绪,这个过程可能并不容易,因为很多时候核心情绪是在我们小时候经历某些创伤后,由于这些情绪未得到充分表达和释放,而一直被抑制性情绪所替代表现出来。
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形成一些成年后自己都无法发现的信念,以条件反射的形式去理解和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场景。
要彻底挖掘出核心情绪,明白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什么问题,我们就需要回顾过去,开始疗愈生命中曾经经历的伤痛。
我们可以依次回顾自己的成年期,青春期和童年期。
在成年期,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学会爱与独立。而刚成年时,无论是谈恋爱还是步入职场,我们都可能会经历一些伤害,如果没有很好地与那些伤害告别,我们的人生可能就一直会在一些事情上受到过去的牵绊。所以回顾这个时期时,如果发现有些重要的人没有好好告别,那么就写出来,梳理其中包含的核心情绪。能看见情绪,同情自己,才有可能疗愈自己。
青春期发展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独立性和亲密感。简单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与父母分离,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自己的主张,而不是什么都依赖父母。同时,还要发展出健康的自我认同意识,逐渐理解“我是谁”“我有没有价值”“我值不值得被爱”等问题。此外,他们不仅在家庭内部要有亲密的关系,还要在家庭之外建立友情、爱情等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书写出了这一阶段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被抑制的核心情绪,我们可以尽情用书写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核心情绪,并且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之后,我们还可以邀请事件中的当事人来给自己一些情感支撑,这样对疗愈过程会更有帮助。
童年时期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理论支撑,即依恋理论。这个理论说的是我们在婴儿时期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形成的互动关系,会被我们内化,形成一套应对外在世界的模板。所以我们成年后处理一些问题的方式,可能与我们0-3岁时应对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
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其中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的发展最健全;回避依恋型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情感中与对方保持距离,过于独立、远离他人;矛盾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在感情中痴迷的样子,尽全力去取悦他人,却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而混合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兼具以上两种情况。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可能记得0-3岁我们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依恋类型来判断自己的童年可能是哪方面出了问题,这有助于自我理解与同情。想想如果是一个朋友经历着这些问题,我们会怎样安慰他,用同样的方式来安慰与同情自己吧!
与父母对话,理解并化解原生家庭之伤
通过书写来回顾我们过去的人生,我们已经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核心情绪,并且在尝试着自我疗愈,这对解决心理问题已经大有益处,但如果能更进一步,通过对话来探索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则有助于我们形成自我疗愈的完美闭环。
现在社会上普遍在讨论原生家庭对个人造成的伤害,诚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可是,父母也曾经是孩子,他们也是自己的父母塑造成的样子。当我们发现了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我们也应该思考,是否可以多了解一些自己的父母,甚至是他们的原生家庭,这样,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与自己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最终真正化解家庭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我们可以分别从了解个人和了解关系的角度来与自己的父母进行对话。了解个人,比如,父母选择婚姻和职业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人生中的成就和困难有哪些,他们最大的骄傲或遗憾分别是什么?了解关系,比如,父母与他们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怎么样,父母结婚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通过了解父母,或许我们会发现,曾经他们对我们造成伤害的言行,也都是有原因可探寻的,而在此过程中,你或许也能慢慢理解他们的不易,甚至心疼他们的过往。
若是能够与父母和解,真正理解他们,那么未来你对待其他的关系,也会更多一份同理心,这必定不会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只要你开始一步一步前进,便能离这个美好的结果越来越近。
书中所说的自我疗愈方法,并不复杂,你需要做的一切便是开始书写,然后思考、回顾。愿我们不必用一生去治愈过往人生留下的伤痕,尽快看懂自己,看见问题,然后开启自我疗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