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的最初印象来源于我的高中政治老师,她那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大概是因为有了一次学习机会去了上海。回来后感慨无限:“哎,那里真好,现在感觉我们这小县城真是个农村!”语气里的赞叹和惋惜令我百思不得其解,那时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这儿,它已经够让我晕头转向了,比我们村更是不知道繁华多少,要是能一辈子生活在这里我就心满意足了,怎么能说它是农村呢?
后来在大学里知道了一个海派作家,也看了刘若英主演的电视剧《上海往事》,讲的是张爱玲的一生,当然也与上海有关。在我那时的认知里,上海意味着洋气、有钱、灯火辉煌、摩登……它一定是最开放和现代化的地方。不过,我也听说上海人特别排外,看不起其它地方的人,撇着嘴称他们为乡巴佬。
这些都没有激起我对上海的向往,直到近几年我关注到了梁永安、骆玉明和杜素娟等一些上海文学老师,依托B站,我从他们那重新认识了文学和生命。是他们,特别是梁老师和骆老师所在的复旦大学,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环境才可以培养出思想这么包容又宽容的老师呢?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华科的男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做的最特别的一件事就是瞒着爸妈(估计是家长担心他的安危)去了上海,因为他想看看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想我总不能不如一个本科生吧,耽搁了好久的西安没去成,这次好不容易有几天假,还不出去一趟吗?我得行动起来。说干就干,我联系在那边出差的弟弟,刚好可以碰上周六。我很迅速地买了来回的火车票,把行李收拾好,准备第二天直接出发。
即便K在临出发的早晨还求我别出去,说外面太危险了,我也坚持去试一试。火车站离我家很近,我也很熟悉了,毫不费力地就顺利上车了。去程五个小时,还是有点难熬的,不过一路上经过的大多是江南水乡,风景很不错。我亲眼看到了宽阔无边的阳澄湖,看到了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的滁州,看到了传说中的昆山。知道和看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当然如果能深入其中就更加不同了。下午到达虹桥站,独自坐地铁转公交,到达酒店门口。
这一路比我想象的要顺畅许多,也打破了我的很多担忧。确实听说了不少在旅途中失踪的新闻,但只要自己注意安全,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意外的。不知道是不是高铁筛选了一部分人,或许是因为国内的安保措施做得很不错,尤其是东部城市,总之我以后不会再害怕一个人坐火车,也不会害怕远方。
2024年8月1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