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常被咪蒙的绝对性观点刷屏,细读文章后顿感过多的负能量,若仔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推敲便会发现除了煽动读者情绪外,并没有真正作用,不禁有些担忧。毕竟随着互联网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移动设备低头族成为常态,自媒体兴起,网络舆论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觑。人人都可以做发声者,自媒体人纷纷涌现,咪蒙算得上这类中的翘楚,“反鸡汤”这类文字游戏把玩高手。
微信更像是快餐文学类的平台,有很大部分的文章是把言论和故事拼凑堆砌在一起扩充一下形成一篇网络文章。比较有特点的类似于《致贱人》,《致low逼》,此类的文章宣扬的观念简单粗暴,适合碎片化阅读,传播力十足。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事实上世界上从来不缺乏故事,缺少的永远只是会讲故事的人。咪蒙正是这样会讲故事的人,通过几个信手拈来的生活小故事,精准地抓住大部分人的燃点,然后将它无限扩大,煽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在她的带领下对所谓的“贱人”、“low逼”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聪明如咪蒙,自然懂得拉近自己和读者和距离,这样的真实的代入感无疑提升了读者对其的好感度。
咪蒙深知大部分读者只要情绪宣泄,而她确实是精通其中之道,她选择用来扇动读者的燃点,每个都准确暴露出人性的自私与丑陋,更简单地把一群人贴上贬义的标签,然后将自己摆在一个很高尚的位置,再通过描写添油加醋,成功把一个个“贱人”、“low逼”跃然纸上。不用想也知道她写的《致贱人》《致low逼》两篇反鸡汤性质的文成功吸引到大量粉丝,引发了大量的朋友圈转发和点赞。你有没有想过,在你转发大声痛骂贱人、low逼的时候,或许咪蒙背后正数着打赏的钱和广告费,用嘲弄的眼睛看这群为她公众号摇旗呐喊却不知早已被卖的读者大众们。
咪蒙的观点,人所做的一切选择和决定,都是基于利益的。所以我自私,我以自我利益为优先,你没权指责我,况且我还比你强。错了么?道理客观上没错。错在了刻意宣扬上。人生而平等么?非也!有的人生在权贵之家长大,有人生在贫困之家,生来社会地位不平等。人生而平等的,是人格,是精神。人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努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人生的起初我们没法选择,但人生之路依然在各自的脚下。
很想知道,这样的文章,除了能给人偏激、憎恨、愤怒、戾气,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文章忽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谁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但是否愿意帮助别人,主动权永远都在自己。每个人又是独特的个体,因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实际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独特的两面性,一件事或一个人往往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的简单,用一种标签给所有人定性,只会让认同者们爆发负面情绪,用武断的观点去解读这个社会,却忽略了用理性和知觉去理解事物本身。我们生活的困难绝非如此简单粗暴。一个拥有成熟而稳定三观的人,是不需要接受他人的意志的。
一直认为写作可以让人变得有趣,要向那些孜孜以求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原创作者表示敬意,正是因为得益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才能让读者获得创新的灵感与美好的感受。一个好的作者,一篇好的文章,难道不应该是带给读者治愈,带给读者有趣豁然开朗启发的感觉吗?文字本身并不带力量,但文字作为意义的载体,承载了可以磕碰出思想火花的燧石,就有着难以预估的力量。那些掌握着言论的力量的文人,如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拿出文化人辛辣尖锐的笔法,在报纸上,在书刊杂志上,利用着言论的影响力,跟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唤醒国人麻木、沉睡的心灵。文字的力量未必是华美的辞藻、漂亮的修辞,但其往往关键点在于是否具有直刺人心的深度。一个合格的作者,应有的起码职业道德,写作或者要把姿态放低,但不能放低品位,应当把握住自己的良心,理性有社会责任感,真心投入文字的修行,在文字的田垄上用心耕耘。
生活依旧需要正能量,这碗刻意而为之的反鸡汤实难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