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两年断断续续在网络上写文,写到今日,也不时有人问我一些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现在的生活/职业/男友...不是我想要的,但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几乎是一句魔咒,牢牢地捆绑住提问的人,如果魔咒不被破除,那么便像背着千斤重担,举步维艰。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知道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是好事,可总是演变成只要一天没找到找到自己的目标,稍微困难、繁琐一点儿的事都一概排斥算怎么回事。
比如我有一个亲戚,虽然他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他一直在追寻,一路都在摒弃他不想要的生活。他铭记了乔布斯、比尔·盖茨整段故事里讲退学的那一小节,从大学里退出,踏上了去深圳的路。机会遍地,可轮不到没有文凭没有经验的他,他只能做一些工厂里的活。这种一成不变的流水线生活自然不是他来此的目的,于是辗转换了一份葡萄酒销售的工作,收入可与销量挂钩,自主性强。可当他给我们推销酒的时候,却连产地、风味和口感这种基本信息都支支吾吾,自然销量惨淡。逐渐他认为做销售的生活太低三下四,又瞄准了农业养殖,毕竟归隐田园才符合他的天性,结果可想而知,不懂专业技术,不可能做好养殖业,折腾了一圈,心有不甘地回了家乡,在爸妈的小卖部帮忙。
他的问题在哪儿呢?
�◆他做了非常多的尝试,可惜处处碰壁,到最后他只是妥协,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实际上他不是在追寻某个特定的行业和位置,而是背后的金钱、成就感、一定的自由度。千回百转,其实想要的不就是多数人的共同目标,却总认为自己有独一无二的追求,生活在别处。
◆�他没有在任何一个行业做出成绩,就草草地跳入下一个行业,还没吃到自己挣来的第一颗糖,便认为永远不会有甜头。
这让我想到电影《革命之路》里莱昂纳多饰演的男主角,他本是一个毫无建树的小职员,和妻子过着寡淡如水的中产生活,一心想搬去浪漫的巴黎开始新的生活,谁知突然得到了升职,他便不愿再去曾经向往的巴黎了。很多人口中的“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背后的含义不过是“我没法做好现有的事情”的逃避。如果你在本行业公认小有成就了,再谈转行的问题会比较靠谱。
◆�这种原本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自我拷问,在鸡汤刷屏的年代,反倒成了自己懒惰的借口,难怪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既然凭现有的脑子想不清楚,不如少想一点。
你看我们的上一辈人,高考恢复,有资格的人就去考了,看分数够哪个学校和专业就去读,读完国家包分配,工作调动看组织,没什么自主选择的他们却能做得非常出色,再问他们会不会很在意当初没有更自由的选择空间,他们的答案多是没什么所谓。这种人生是我们很多人所不屑的,但我们至少有可以借鉴的部分。左顾右盼的心思太多,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做到完美的精力就会被占据,谁都知道修剪掉枝枝末末,留下主干,树木才能茁壮成长啊。
还有另一种情况,属于年纪稍大一点的人。人人都羡慕年轻人,因为一看到年轻人,便觉得他们的世界还没有完全被打开,还有千万种可能性向他们挥手。有个朋友在本科毕业之后也是愁云惨淡,去书店泡了几天,把金融、文学、历史等各个类别的书大致感受了一遍,发现旅游业最能吸引他,如今身处在夏威夷的他至今都很满意当初的选择。所以十七八岁到二十出头的人面对这种问题倒也还容易,无非是多开眼界,多实习,多读书,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结果也不会差。
已经在社会上有一番阅历的人,结婚生子都经历了,再来说“现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这时的渴望更加强烈,有了前面的经验做铺垫,这时的渴望才是真正的渴望。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艺术不惜抛弃妻子、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不过又有几人为了追寻心中的月亮能做到如此地步?
然而我们大可不必一开始就想的那么可怕,如今是完全不同的年代,活法多种多样,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第一步便是有勇气。身边有夫妻一言不发卖房卖车去美国读书顺便周游列国,有人梦想当厨师,把孩子暂交老婆独自养一年,自己去蓝带学习法餐,回国以后顺利开了餐厅,也有人不满工作的繁忙,辞职在淘宝卖起了衣服,雇了几名客服,时间可以灵活支配,过上了她想要的以孩子为主的生活。思特里克兰德若是活在如今,没准大大方方地跟他老婆说他要去巴黎学画,学成在大溪地做个展览,通过网络宣传一番,作品都被一抢而空。
值得一提的是踏出这一步的人不是早就预留了五年十年吃喝不愁的生活费,就是在以往的打拼中建立了自信,可以大体估量出自己搞得定新的生活,这便是有底气。
我想说的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牵绊总是多一些,分外害怕踏空和失败,所以勇气和底气才是重头戏。若是勇气有了,底气够了,不想要的生活总能慢慢转变为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