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山水画
秋 日 看 画(十五)
——工笔山水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工笔画”就是与“写意画”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讲,工笔画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画技来描绘对象。当然,工笔画也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传统的画法,它所讲究是精细,细致,用色上更是严谨,具有一种独特的以生具来的美感。通常工笔画所使用的是“尽其精微”的手段,并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来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所以,工笔画就是工整细致的,无论是勾线,还是染色,都是一丝不苟的,是绘画中最为写实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也都知道,工笔画,最早起源于唐朝,后经宋朝的改进与发展,才达到了全盛的时期。以画为证;至今还保存良好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图》《汉宫春晓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等有九幅工笔画,都是每一个朝代的杰出的代表作。它代表了一个朝代最为顶级的绘画水准,也均为各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以说,工笔画造就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无价国宝的半壁江山。当然,工笔画与其它的绘画技法来相比,工笔画的表现力更为强盛,轮廓更为清晰。工笔画讲究的就是没有遗漏的细节,如山川,溪流,花鸟,鱼虫,人物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跃跃欲试。同时,工笔画的色彩搭配也更为的严谨,讲究的是清亮,纯净,明快的色调。色彩的调配与运用,也都独具丰富和浓郁的华夏民族色彩的审美意趣和诗情画意。
我以为,传统的工笔画,追求的是用笔生动,渲染层次的丰富,形象的细腻。作为一门独具代表性的中国画的科目,是需要画家不断地加以创新,这样的工笔画才会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工笔画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笔法的细腻,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物象,就像是唐朝时的画家王维在他的《山水诀》里所说的那样;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生于笔下。也就像是北宋时的画家韩拙在他的《山水纯全集》里所说的那样“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其画法是就先行定位,勾勒轮廓,分别填色,粉黛互用,青绿朱砂等重色,须敷至五六层,始能均匀,而后以汁绿西红等染出阴阳向背,再钩出轮廓线条。甚至敷金涂银,以达成华丽庄严之致。
我也以为,工笔画的染色的技法比较复杂与丰富。如,染、著、罩、提、敷、盖等,确实相当的丰富和了得。当然,画技丰富了,画面的效果自然也就好看起来。为了达到好的效果,不少的画家自制颜色,自创技巧,制造出令人了不起的成果。在画工笔画时,色彩不宜浓重或是淡薄,画面一定要和谐,不宜大红大绿的,也不宜黑不溜秋的,过于鲜艳或是过于黯然,同样也是最为忌讳的。当然,工笔画的构成要素中也包含着诗书画印等元素。而题画的字,工笔画一般都是以楷书为主,也有行楷或行书,少见草书,因为草书与工笔画不相配。题字与落款,都是有一定的章法,它也是工笔画的主要表现的形式之一。
除了在传统的工笔画中,还能感受到“尽其精微”的画技,并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 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的统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 在工笔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外,还能领略到工笔画上,所提跋的那种意境美的诗。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画家会热衷于在画作中所作的诗或是提跋?主要是为了体现出山水画的一种意境。当然,意境包含了情调和境界,恰好诗词也有相似的特征。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理解越深刻,诗词就越能带来绘画的灵感。画家和诗人的情感汇聚交融,更能打动着欣赏者。情调要用心灵去感受,境界也需要文化来包涵,画家绘画诗意般的山水,才能让画中的景色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读诗或是提跋,可以在画中读,在感受到诗意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山水画的意境美。有了诗,有了题跋,哪怕是不懂画的人,也能看懂画家的绘画意图。说不定在赏画的同时,也能对诗句或是提跋有了新的理解与新的感受。
我喜欢这几幅工笔山水画,是因为画中所蕴含的那种山川的诗意。比如那一幅《江山秋色图》中,画家就是以浓淡的墨色描绘出远山的轮廓,并层层地推出,逐渐地淡化,直至与天空融为一体。这种高超的渲染的绘画技巧,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更是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广阔的意境。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和无限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就像是王维的诗句所写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那样,描绘出了雨后秋天的清新与宁静的景象。所以说,在看这一幅江山秋意图时,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因为它是对生命的感悟,也是对岁月的沉思。当然,在工笔山水画中,画家以山水为载体,表达出了国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和谐生态的不懈追求。那雄伟的山峦,那浩渺的江河,仿佛都在诉说着画家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之道。
我也喜欢这几幅工笔山水画,是因为画家通过山水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以及对山水的眷恋与赞美。观赏者在看这些的绘画时,也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而触动,进而能引发起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它仿佛是在绘画的桥梁上与画家的心灵相通与对话。所以,看画重在感受,看画重在理解,看画需要学养的积累,看画也需要传统文化的学习。
我喜欢上述的这几幅山水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