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1”教育教学理念
“1+1”校风:
常怀感恩之心为立德之本!
“1+1”校训:
正己修身尤不及,哪得余暇论人非?
推己及人致良知,廊扩大公法天地。
“1+1”学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书山学海鉴古今,一以贯之知与行。
第一节“1+1”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背景
一、教育活动的目的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产物。它是为更好地探索、研究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而采取的一系列对未来的建设者、探索者的培养活动,是为了培养新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建设者,以及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探索者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注定了其活动形式的系统性、知识性、适用性、实践性、全面性、科学性,就决定了其对未来的建设者、探索者的培养模式要比一般的在自然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对人的培养更加具有效率性、质量性、专业性,也就决定了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都是为培养更好、更优秀的建设者、探索者服务。这也就决定了教育活动的主体——未来的建设者、探索者。而其他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都是为促进其更好地发展而创造的条件和提供的资源。
二、教育活动的本质
既然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建设者及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探索者。那么,教育活动就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探索者的社会活动,也就是参与教育活动的学习者能够获得比在自然环境中更好的、更加系统的教育、培养条件,从而获得更强、更先进、更系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成为更优秀的建设者、探索者。那么,不管是参与教育活动的或者是在自然环境中的未来建设者、探索者都在进行着相同的活动——学习。这也就确定了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学习,是未来的建设者、探索者进行的教育活动——学习,是未来的建设者、探索者在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条件辅助下进行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学习活动。
三、教育活动的学习内容
由教育活动的本质可知教育活动其实就是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核心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依据教育活动的目的可知学习活动的内容:一是,学习人类传承下来的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作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建设者、探索者所应具备的能力。据此形成了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内容建设的两类主要课程形式:学科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
四、教育活动的学习形式
依据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角色的主体性,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形式。
(一)自主学习方式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具有自身完整的、独立的、个性化的显著特征。因此,其在学习活动中也具有个性化、独立性、相对完整性的富于个性化的能动、自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方式
人的社会生活的群体性决定了其在进行、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及教育活动中的群体性,也就决定了不管是在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者是进行学习活动中都必然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与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有别于学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
五、教育活动的基本辅助资源
为了系统化、高效化、科学化地培养未来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建设者、探索者,除了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外,还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教育人力、物力方面的资源,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获得高效的学习质量。
(一)人力资源:
既然是学习,就需要拜师学艺,就需要师出有名,方能名师出高徒。《师说》:“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明确定义了师之职责:
(1) 传道:道,道理,方法,策略。传道,即传授学习者学习的方法及策略,使其理解、明白学习的知识所蕴涵的道理、规律。
(2) 授业:业,事业,作业,行业。授业,教授学习者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技能、进行学习活动的各种技能、能力。
(3) 解惑:惑,困惑,疑惑,问题。解惑,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惑、疑惑。在《论语》中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出了解惑的尺度、方法及策略。
综上所述,教育活动的主要教育方式是“导”,辅之以“授”。也就确定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及方法是“诱导、引导、辅导、指导、督导”学习者进行学习。
(二)物质资源
古之学习谓:拜师学艺。需要登门拜师求学,学习的地点称为“私塾”。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由“私塾”教育形式发展成为学校、班级教育形式。两种教育形式均各有其特点:
1. 私塾教育
(1)优点:一师一生采用面对面授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效率较高。
(2)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技能体系,知识、技能范围及内容受限;学习者受教师之能力水平限制,所学有限;独自一人进行学习,缺乏合作能力及意识的培养;一师一生,教学效率低,不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2. 学校、班级教育
(1)优点:有系统性的知识、技能体系,知识、技能范围及内容较为全面;一师多生,教学效率较高,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学习者之间在一起共同学习,有利于合作能力及意识的培养;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助资源较为齐全。
(2)不足:一师多生,缺乏因材施教,不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指导、辅导需求;采用班级讲授式教学,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的变更替换时,由于教育教学理念、方式的不同,会给学习者接受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
3. “1+1”教育教学模式构想
若是能将“私塾”教育模式与学校、班级教育模式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互补,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理想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依据此理想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构想,并对其中的部分主要构成元素进行了局部探索、实验、理论论证。逐渐形成了“1+1”教育教学理念及教育教学模式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