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去西安招聘的时候,我和同事去了趟历史博物馆和兵马俑。那段时间我刚刚读完易中天关于春秋战国的书,而秦国崛起的这段历史正好能在先秦故地找到痕迹,不禁让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兴奋。然而很可惜,博物馆对秦国由弱变强的这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只有寥寥数笔的提及,大量的篇幅还是在嬴政称帝后的岁月。
对于我来说,历史最大的魅力还是在于转折时期那些敏锐的情感。如果思维能进入几千年前的历史情境,将自己假定为某个历史人物,细细体会在某个特定时期他的喜怒哀乐,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秦国崛起的历史中,有一个无法替代的关键人物,那便是秦孝公嬴渠梁。秦国最后能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离不开秦孝公打下的坚实地基。
然而,这个地基打得实在太艰难了,并且奠基的第一锤来自于一个年仅21岁的年轻人。
狂澜既倒,大厦将倾
嬴渠梁少年时期,秦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地理位置偏僻,综合国力弱小,国内历经几代君位动荡,加上连年征战,内忧外患重重。战国六雄根本不拿秦国当回事,甚至诸侯会盟时讨论的话题都是如何瓜分秦国。打仗打不赢,国内又不安定,只好不断割地求和,甚至被迫迁都,嬴渠梁的父亲秦献公也在收复失地的战争中不幸战败,含恨而亡。
穷秦、弱秦、被魏国打得没脾气、父亲战死……嬴渠梁这个最不像官二代的官二代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含泪接过了这个烂摊子,继位成为秦国新一任国君。
这一年,嬴渠梁21岁。
没有退路的担当
21岁,这是一个憧憬未来,满怀热情,却仍然懵懂的年纪,和兄弟们把酒言欢,吹牛许愿,冲动时头撞南墙,沉默时仰望星空,让人不禁感叹年轻真好。
然而,这样的轻松和任性是建立在没有太多压力的基础上的,对于一个需要肩负起国家大梁的人来说,他最不愿听到的词就是“年轻”。
秦国内部派系重重,内政犹如一团乱麻,而且自己的威信尚未完全建立;外部战火连天,山东六国虎视眈眈,随时要伸出利爪将不堪一击的秦国撕烂、生吞,骨头都不会吐。
想想就觉得头疼,想想就恨不得他妈的辞职不干了。
可是,他没有退路,这是列祖列宗交到他手上的接力棒,这是举国民众托付给他的责任与担当。
只能硬扛。
干!不仅要活下来,还要变强,甚至…称霸,甚至……
千古雄文《求贤令》
作为HR,我起草过不少招聘广告,但我对那些生硬的字眼从来没有过太多感觉。而秦孝公写的《求贤令》每每读之,都让我浑身颤栗,唏嘘不已。
原文如下: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白话文大意如下:
往日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掌管秦国期间,德行武力兼备,成大业有望,为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后世国君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昏庸,国家内忧外患。赵魏韩攻占了秦国河西的土地,六国诸侯全都藐视我秦国,国耻族恨真是莫大于此!献公即位后,励精图治,想收复穆公打下来的土地,恢复穆公的霸业,却未能实现。我想起先君的遗愿,常常悲痛于心。天下贤士才人如果能出长策奇计让秦国强大,我一定尊他为高官,与他一起分享秦国!
字字珠玑,力透纸背。这真是我读过的最真诚、最豪迈、最有力量的招聘广告!
贵为国君,秦孝公没有任何官话、套话,而是掏心掏肺地表达了秦国目前惨淡的处境和自己渴望复兴的愿望。并且将自己的姿态降到最低,历数前辈国君的昏庸,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最后,提出愿与能富国强兵的人才共同分享秦国,唯才是举。除了极致的真诚和宏伟的境界,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二十多岁的年纪,心怀天下的格局!
清晰的战略,认准的合伙人,永远的支持与信任
商鞅的加盟是秦国变强的转机,然而,秦孝公的支持才是商鞅得以实施变法的决定力量。
商鞅见秦孝公一共见了三次,第一次讲帝道,秦孝公不感兴趣;第二次讲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第三次讲霸道,秦孝公非常认可,这才把商鞅请入庙堂之中,作为自己秦国复兴大业的合伙人。
我们说年轻气盛,年轻的秦孝公求贤若渴,但见的俗人太多了也会有脾气。正是火烧眉毛的时候,一心只想着快点找到真正的人才,每天要面试N多人,却偏偏又那么多能力太浅的人浪费自己的时间,换做谁能不着急。秦孝公愿意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第三次听商鞅讲治国韬略,实在不简单。
另外,尽管年轻,但秦孝公对治国战略的把握十分精准,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在内忧外患的存亡之际,唯有行霸道才能挽救这个国家。秦孝公并没有被其他的理论学说左右,而是坚定地等着帮自己推行霸道的人出现。
一旦认定了商鞅,秦孝公给予的是绝对的支持与信任。
商鞅变法的故事广为人知,甚至盖过了他背后君主秦孝公的知名度。功高盖主,这在古代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处境,然而商鞅并没有因此受到秦孝公的压制。相反,秦孝公是从一切可以帮助的地方来帮助商鞅完成变法。
变法初期,群臣反对,困难重重,秦孝公公开支持商鞅的铁腕政策,令行禁止,才让第一次变法得以推进执行。
甚至太子犯法,所有人都等着看变法无法继续推进的热闹时,秦孝公也站在商鞅一边,让太子太傅——自己的哥哥接受刑罚,让对变法还有怀疑的人们彻底打消侥幸心理。
还有什么样的支持能比这更到位呢?
再往后的故事,就是一行行功劳簿了:民富国强、兵精将勇、收复失地、天子赐号、诸侯拜服。
我一直在试着体会,以我现在的年龄体会着秦孝公做决策时的情感与思路,但我永远进入不了那个境界,我能体会到的,是谋事在人的担当与努力。在二十多岁的黄金时代,未来的可能性那么让人期待,也那么让人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