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0梁燕
《路边花》作 者是【加拿大】乔纳诺 · 罗森,出 版 社是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6年。
一本关于发现美、分享美的无字书。所 到 之 处 皆 有 美。
荣获24项国际大奖,2016年凯特·格林威奖提名,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纽约时报》《柯克斯评论》《学校图书馆》推荐好书。
“一首无字的动人诗歌,宛如甜美的歌声”,发现美、传递美的内容与宁静、优雅的插画完美融合,从内到外散发出诗歌的气质与韵味。
平时总时不时会翻找一些让自己心动或眼前一亮的文案,前段时间我收集了一句,关乎美与发现美——“四处皆美,非美不在,只待人们重拾审美之眼”。后来我读到《路边花》这本书时,马上就想起这句话,因为感觉上,把它用在这儿也是蛮合适的。
这是一本温柔、美好的无字绘本,出版两年内得了非常多的奖项,也曾提名了去年的格林纳威奖。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绘者西德尼·史密斯恰到好处的图画表现形式,节奏把控非常精准,画面主题和重点突出。全本书大部分的画面都是以黑色墨水勾画轮廓、染出阴影,所有的色彩都在点出主题——美的一切:路边红了的花、绿了的草、冒了芽的树、飞翔着的鸟,可爱的动物、友好的邻里、相爱的父母、活泼的孩童……。
故事中生活的人们看不到或忽略的,他用红黄蓝绿五彩的颜色点缀出来呈现出来给读者看,告诉我们学会去观察生活、关注身边、重拾审美的眼睛。全书也是用色彩在贯穿故事的节奏,最开始整幅图中只有小女孩的帽衫是红色,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发现美,美越来越多,画面也随之越来越明亮和鲜艳起来,直到结尾的全彩。
故事开头以黑色为主调,明亮的只有红色帽衫的小女孩。
故事结尾,她将色彩带到了整个画面。
说起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是一个特别动人的故事,它来自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文字作者乔纳诺·罗森其实是加拿大的一个为儿童创作诗歌的诗人,毕业于麦吉尔大学英文文学专业,他为许多工作室供稿,也出版过一些给成人或是儿童的小诗集。那是在2008年6月18号,他去接7岁大的女儿苏菲下课回家。家里,妻子正照顾着2个儿子——4岁的艾许和刚出生2天的乔乔。罗森想早点回家,一直打出租却拦不到,只好和女儿走路回家。这一个小时的回家路途中,他一直在想自己的事儿,也没注意身旁的苏菲。走了好久,他忽然发现苏菲一边哼着歌一边采摘路边的野甘菊、蒲公英、野豌豆花,天真烂漫、怡然自得的样子。回到家后,她用那些摘的花装饰妈妈的头发和乔乔的帽子,又送了一些给正在玩蜗牛的艾许,然后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去做别的事了。
“苏菲在灰扑扑的世界里发现了色彩,发现了美,然后把它传递了出去。”罗森回忆道,“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做得那么自然,毫不刻意,也不是为了得到赞美和奖赏,她自然而然地呈现了一段美的经验,就像一首动人的诗歌。”(这部分内容参考了柯倩华老师为本书写的《美好的世界》中部分内容)
注意看妈妈的头发,玩蜗牛的艾许的头发,和乔乔的婴儿车和手上。
知道这个真实而美丽的背景故事时,我真的非常感动。都说孩童的眼睛是澄澈的、纯净的,我相信着,也是深刻地体会到了。就像几米在《我不是完美的小孩》里说过一句有趣却很值得玩味的话:“小孩闭上眼睛,看见了花、看见了梦、看见了希望,大人闭上眼睛,睡着了。”
那么,如果我们能用孩子一般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去对待这个世界,会怎样呢?
她会用心细致地看到许许多多的五彩斑斓:一堆水果、一件花衣裳、一些形状奇特的瓶子,哪怕只是路边的一朵不起眼的小花。
各色的水果和手里的小花,对比爸爸一直在看手机
抬头发现周围触手可及的生机,对比爸爸的不闻不见
花裙子、坡上的野花,孩子收集这些美,对比大人机械般扎堆的冷漠
她会不抱预设、不怀偏见、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偶遇。
这里是故事的一个小高潮,画面的处理也是很有想法,有一点小悬念有一点小期待。当看到一只死去的小麻雀时,她停下了脚步,蹲了下来,盯着看了一会儿,可能是爸爸在催她了,她迅速跑过去跟上,手里还拿着花,难道什么都没发生么?再看下去,我的心脏仿佛轻轻地被拨动一下,原来她在小麻雀的身上轻轻放下了几朵小花。画上并没有特地绘出她为小鸟送花的场景,而是画她跑开了,这样就让你不禁跳出了一个疑问,她什么都没做么?或者她把小鸟捧到边上的草地上,为它做了个小墓么?直至看到下一个画面,除了疑惑化开,我们还会心微微一颤,有点小伤感,却又盈满了暖意。
为死去的小鸟留下几朵花。
与狗狗握手,可爱地把花别在它的项圈上。
她会自然而然、毫无目的地传递这种美和爱。
也就是前面说的,用花装饰妈妈的头发,送给两个可爱的弟弟。我很喜欢绘画呈现的是,把花别在弟弟的头发上。明明男孩子的头发那么短,却被她戳了进去,弟弟也不在意,专注玩他的蜗牛,想想当时的情景都觉得好玩儿。
最后她也为自己留了一颗“种子”,嗯,只要一朵就够了。
这样的一颗饱含美、纯真、善意、爱的“种子”,如果能珍藏在她的心间永远永远,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