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要怎样才会好?”(3)
---在《某某集团兼职通讯员及文学爱好者培训班上的讲话》
2008年8月22日
□太白山人
二、博览、精读、勤记
(一)、名人的读书经验
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鲁迅先生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933年,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应浙江图书馆之邀,作了一次题为“怎样读书”的演讲报告会。这时的郁达夫已是著名作家,会场里座无虚席。他深入浅出地讲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读书?他说,有的人为做官而读书,有的人为读书而读书,有的人为做人而读书。他主张应为做人而读书。
2、读什么书?他认为,读书应随各人的性格,个人的学业程度,加以师长的指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书。
3、怎样读书?他指出,有的书应当细读,务必求其消化;有的书要部分读,择其要者而读之;有的书可囫囵吞枣地读,知其大意即可;还有的书则可以请人代读。说到“请人代读”时,会场顿时引起哄堂大笑。在笑声中,郁达夫风趣地说,我们当然无权叫人替我们代读图书,但是可以通过文摘、提要来节省时间。比如,一部《二十四史》,人们往往不知从何读起,但先读《二十四史札记》,就易得头绪。
我觉得,郁达夫的读书经验似乎更为言简意明,自成系统,雅俗共赏,便于接受。首先是为什么读书,目的明确。他主张为做人读书,显然对长期占主流地位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持批判态度。其次是读什么书,内容明确。再者是怎样读书,方法明确。无论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对这些经验学了便能用。
世事多变,惟读书不变,读书的成功经验永远不会过时。倘若我们认为郁达夫先生当年的读书经验仍有借鉴之处,就应积极地加以运用,以提高我们的读书效果。
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很深刻的道理,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二)、读书的重要性
那么,广泛阅读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切记,它是帮助我们增长知识的另一种有效手法。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书?这恐怕是无法统计的。但我以为实际上只有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它是用文字记载的、装订成册的书籍;另一本则是“无字之书”,它是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从读“无字之书”始创造了“有字之书”;又借“有字之书”去读新的“无字之书”,如此循环,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
不读“有字之书”不行,不读“无字之书”更不行。一个人对“有字之书”读得如何,关键得看把“无字之书”是否真的读通、读懂了,是否能通过“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接轨。
南宋诗人陆游有句诗,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说,“有字之书”需要通过“无字之书”才能理解、体会得更深刻。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有目的的、带有文化色彩的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丰富知识,有利于事业成功。陆游曾经告戒儿子:“汝果若学诗,功夫在诗外。”一个“外”字,把“无字之书”的重要性凸现出来了。德国大诗人歌德用诗的语言写道:“朋友,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周恩来有一副对联:“与有肝胆者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愿我们从这些哲理名言中受到启发,在读“有字之书”的同时重视读好“无字之书”。
(三)、读书对写作的帮助
那么,读书对我们提高写作有帮助吗?
回答肯定的:有。
它表现在:
1、广泛阅读它可以弥补我们体验生活的不足,可以使我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材料及对生活的感受;
2、可以使我们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
在阅读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好的经验。比如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粗读,就是对各种范文进行阅读,读的时候不必做详细分析,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这是从“广”的角度下功夫,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营养。
但是,只“广”不“深”也是不行的。对那些好的文章,还需要精读。
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有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还有一句:“《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统编选,世称《昭明文选》。秀才是明清两朝对生员的通称。即是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人员。后泛指读书人)。
(四)、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
1、兴趣与立志
兴趣在立志,非志无以成学,二者相辅相成。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有句名言:“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驶向那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有了兴趣和爱好,人的神志方可向一点高度集中,专在其中,乐在其中,也方可学有成就。正如法国著名作家《人间喜剧》作者巴尔扎克所说:所有的努力这时都会兑现,春华秋实,奇迹就可创造出来。
2、耕耘与收获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死魂灵》的作者果戈里之所以成为“震撼了整个俄罗斯”的大作家,其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写点读点东西,如果没有什么可写,就写为什么没有写。”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和“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功夫,就不可能“一语惊人。”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要想成为大学问家,没有“终日乾坤,自强不息”(陈毅语)的精神是很难办到的。
3、一方与一筐
读书没有“终南捷径”(意为: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但有方式方法:蚂蚁搬家,原方不动;蜘蛛拉丝,一成不变;蜜蜂采蜜,博采众长。“蚂蚁”和“蜘蛛”式的读者,到头来,充其量只能是个“书橱”,而像蜜蜂那样“拿来”,就可以使学到知识成为全新的东西。这正像开山劈石的匠人所说:“巧打一锤一方,蛮砸十锤一筐。”
4、输出与输入
如同财政上有支出和收入一样,知识的应用也有个输出与输入。应用是输出,不断地学习和探寻新的知识是输入。要输出,就得有输入。鲁迅先生在《致萧军》的信中说:“顶好是不要气妥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要不然,输出多而输入少,后来要空虚的。”可以设想,一个倒不出几滴墨水的人,要想笔下生花,是不可能的。人常说:“艺高人胆大。”只有见多识广,勤奋苦学的人,才能高屋建瓴,左右逢源。苏东坡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很有道理的。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通过精读,可以获得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我们向“深”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