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谁?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
小学时,语文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到,他塑造了悲惨的祥林嫂,刻画了被封建科举逼疯的孔乙己。可仅仅如此吗?我想,绝非这些。
于是,我翻开《鲁迅全集》,去追寻数十年前的他。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他在《野草》中如是写到。浩歌狂舞本应热闹非凡,他却只见寒气。天空本当圣洁,他却只见深渊。一切本应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他却未见任何,为何于这些美好事物中,鲁迅却只看见悲哀呢?我想,是因为绝望吧。
他弃医从文,想救天下百姓,想让中国人民摆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可当他真的如此做时,却发现原来手中的笔并非神兵利器。他与志同道合之战友奋斗许久,呐喊许久,呼号许久,可仍有人,甘愿滞涩在封建礼教中,在那逼仄的、狭小的人生中用精神麻痹自己,在本应思想迸发火花的年纪,以圣人之言聊以自慰迂腐,以冠冕堂皇掩饰贪婪。而此过程中,那些战友,有的摒弃了理想,有的消散于历史。 但他并未放弃。他笔下那名三四十岁的过客,不正是他的战斗宣言吗?不错,我已遍体鳞伤,但仍会将这黑暗,将这虚无,掀个天翻地覆。不错,我知晓光明极远,胜利极远;但我仍将一直战斗,一直向前,擎手中之笔,书写天经地纬!甚至,在迷茫时,他愿忍剧痛剖析自己,如他所写“抉心自食,欲知其味”。他不如此,名利会去焉?他不如此,有人斥责焉?他,于痛苦中奋斗,于绝望中奋斗。为了理想未曾停下。
他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为了那个能让让天下百姓如人一样活着,有人一样尊严的梦想,毕生呐喊。于是,我明晰了他为何伟大---是他那作为知识分子,一心为百姓,为国家的不改初心;是他一生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他,身为文人永不泯灭的良知,永远值得称颂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