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屋旁开垦了一畦菜地,面积不大,但内容丰富,有白菜、香菜、菠菜、小香蒜、小香葱和豌豆尖,长势良好。
冬日薄雪见日光融化后,是一片让人心动不已的鲜翠欲滴的绿,远远走过去就能闻见香菜氤氲的香味,食欲情不自禁勾引起来。
我最爱和妈妈一起在准备饭菜前,去这个小菜地里摘一些小白菜、嫩香菜和小香蒜,回来洗净、切好,下在香喷喷的腊肉汤里面。蔬菜的嫰甜挟裹着腊肉的醇香,入口真是妙不可言。
这块面积不大的菜地,在不甚细致的妈妈的照料下,尽然长得出奇的繁盛。这些没有施过化肥,没有覆过地膜,真正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蔬菜,我们自家是吃不完的。于是,妈妈会不时摘下一些,送给左邻右舍,大家都喜欢的不得了。
土家民居是一定要有一间“灰坑儿"的,很多亲密时光和促膝长谈,都发生在围坐在“灰坑儿"边烤火的时候。现在“灰坑儿"最大的用处,应是在冬天里炕腊肉了。
“灰坑儿"里烧起旺盛的柴火,偶尔添加一根香料树,腌制好之后挂起来的腊肉,在历经一两个月的熏炕之后,失掉大部分水分,逐渐硬朗绵香。
好吃的腊肉都不是24小时不间断熏炕、批量制成的,而是在冬日最冷的那一两个月里,在每日白天生火几个小时慢慢熏炕的。
柴火烧起来之后,就可以在热烫的柴火灰里烧土豆、红薯吃,烧的过程中要适时翻掏一两次,这样烤出来的土豆和红薯,外焦里嫩,口感绵沙。
如今,取暖热备早已日渐丰富、高级,但最体己的话依然要在“灰坑儿"边才说的出口。
土家腊肉里,最经典的是腊猪蹄子。送礼若送腊猪蹄子,那是贵礼,可以完胜名烟名茶名酒的;做客若主人家煮腊猪蹄子款待,那是贵客待遇了,当是特别重要的人了。
炖好的腊猪蹄子,皮肉相连,口感劲道中不失细腻,胶原蛋白丰富,若没有亲自品尝过,实难道尽其绝妙之处。
这次回去没吃上腊猪蹄,借用几副同学张丽玉烹制猪蹄汤的照片饱饱眼福,她的配文“有没有看到胶原蛋白在跳舞”真是再恰当不过。
(摄影/张丽玉)
土家腊肉里其次让人欲罢不能的便是腊猪头肉。烧洗腊猪头肉的程序颇为复杂,所以这是腊月廿九或大年三十的重头戏。首先要将炕好的腊猪头肉从屋顶取下来,然后在火上细细烧一遍后泡在一大盆水里反复仔细洗干净,再放进一口大锅里煮透,捞起来稍凉后拆成一块一块的。
“ce(四声)猪脑壳肉”的过程中,最期待的就是那一小块喷香滑腻的“核桃肉”,大人们通常边拆煮熟的猪头肉,边把小孩儿叫过来吃核桃肉。彼时,一边是大人油腻的双手在一大锅腊肉中忙活,一边是小孩儿啧啧有味满脸满足的神情——我一直觉得“ce(四声)猪脑壳肉”的过程是最有年味的时刻。我家小朋友还感受不出其中的精妙之处,所以今年核桃肉依然给我吃啦,哈哈~
拆好的腊猪头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跟自制的“酱豆儿”或“榨辣椒”一起炒是绝配,油而不腻、香而不艳,能让人多吃一碗米饭,完全不是新鲜猪头肉可以媲美的。
“油洋芋”之于小镇,有点像“米线”之于云南,一天三顿在小吃店都能买到。妈妈自己做的这碗“油洋芋”真是兼具了“色香味形”啊。
土豆,在家里真是有太多种做法了。秋天采摘的南瓜放到冬天,味道已经偏甜,和土豆一起炒过之后,小火炖成的美食叫“瓜洋芋”,如此炖好的汤尤其好喝。
这个叫“糊豆洋芋”,主要食材是玉米面和土豆。我至今没掌握,如何煮熟又不糊掉的窍门,也是很多年没吃过了,味道超赞。
米酒鸡蛋。妈妈做的米酒也算一绝,是我买过的无数种米酒都无法企及的味道。妈妈喜欢在米酒里煮荷包蛋而不是蛋花,我们当宵夜吃了。
啥叫“春天的味道”?看看下面这图就懂了。这是一组同学田婷婷拍的自制胡椒花酱的照片,真是眼睛与味蕾一样愉悦啊,忍不住说春天真好!
(摄影/田婷婷)
妈妈做卤水豆腐的技艺真是超乎了我的想象。
回来后看过一个李子柒制作霉豆腐的视频,视频里她开始包豆腐的时候,我情不自禁的跟我妈做的对比了一下,她要包的豆花儿是比较散的,妈妈做的这个“一ben一ben”的特别美,感觉技艺特别纯熟,哈哈~
豆浆醇香、豆花儿入口即化、豆腐无论是煮汤还是煎炒都很嫩滑。我想,我可能又吃不惯外面卖的豆腐了。
这次在家里待得才发现,我们真是很多年来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这次发现彼此身上还有那么多技能怎么从前不知。尤其是妈妈的厨艺完全是甩爸爸的几条街了啊,可我印象里明明小时候是我爸的厨艺更好啊~我们真是缺席了彼此的生活太久了。
我想,这就是我们走得再远,也无限眷念故乡的原因之一吧。
公众号:念与兜,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