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不开心的时候,人生的无意义感就会很强烈。但小时候不开心时不会这样想,这是为什么呢?
细想来,小时候不会这样想,大概因为以下两点:
一、认为不开心的事儿,都会在以后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逐一被解决。
小时候不开心,会觉得是自己现在太弱小了,等自己长大了,一定有能力改变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不管日子怎么难,总还是有希望,然后也“傻傻”地努力着。
后来长大了,发现很多东西自己貌似是改变不了的,于是肉体总想躺平,可灵魂又还是不愿意就此躺下,时不时地苦苦挣扎着,极端时,甚至会看透了一切似的,想人生真没意义……
二、小时候的欲望,基本上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
小时候,一颗糖果几包零食就是终极美食;在“不适宜”的时间,偷看完了喜欢的动画片就是终极的快乐。
长大后,吃着今天的美食,要求着当下的不完美,还幻想着明天的落魄,手机里当然也不忘记给灵魂来点快餐……
青年之锐气与意气,大概以上两点足以将其消磨。我知道有人会反驳说时代如此,美其名曰:“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殊不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欢与使命。
百年前,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里,国家混乱不堪、个人命运多舛,当时一定也有很多青年迷茫无所乐。我们且看当时胡适所写的《文学改良刍议》里的一段话:
“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
胡适的这段文字,表面上是在劝人们写作不要“无病呻吟”,但却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现象:任何时代,都有那么一群肉体上想躺平,但灵魂却又想上升的青年,不断地迷茫着、感叹着……
但是神奇的就是我们这个华夏民族,无论什么时代,总是有那么多伟大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去反抗、去争取。没有一个有思想的前辈会教育后来的后来的年轻人说人生无意义,尽头不过一抔黄土。
而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不管来时如何,若有一天能为后一代指路,想必也还是会给他们讲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古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今有“嫦娥”奔月、“蛟龙”入海……
还会给他们讲:“你在这个年纪所承受的那些抑郁,我们都经历过,只不过我年龄要大一些,似乎都快忘了。”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很简单:也许就是不想极端、更不走极端——我们确实没有那么伟大,但我们也没有那么渺小。多爱自己一点,多爱身边人一点,多一点经营生活的耐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