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上,明明讲了一个很容易理解(在老师看来)的方法,可是学生还是没能理解,不会运用。
在生活上,明明你讲的话够清楚了(在再说具体一点就没意义了)可是你的另一半却没能接受的意思。
在工作上,我布置了一项任务,明明足够具体清晰的传达你的意思,可是你的下属在执行的时候却偏离了你的初衷。
在育儿上,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为什么他就是不配合,要和我想要的反着来呢?
三八女王节那天,一早老爸就带老妈去喝茶,中午,老妈电话我说,老爸说带咱们去他上次去喝茶的地方,尝尝那里的糯米饭。
我妈和我讲了,那个地方叫半岛酒店,在路虎旁边,就在鹿鸣酒家隔壁,在左边一个右边。我在地图上查找,没有这个地方,找到一个叫做畔山酒店。
电话给妈妈再次确认就叫做半岛酒店,叫我去问一下人。我在手机地图上搜到鹿鸣酒家的地址,既然就在鹿鸣酒家隔壁,那我去到鹿鸣酒家,就能找到半岛。
你是下地铁跟着导航走了大概1.8k,那鹿鸣酒家结果在他附近没有看到有问的,你是要打电话给我们,我妈把电话交给老豆,老豆说你去到鹿鸣要再走出来,于是,我又折回,原路返回。一路走出来,然后就遇见了老爸老妈,在他们的带领下,终于来到了目的地——畔山酒店。
我和妈说:"这哪有什么半岛酒店,分明就是半山酒店呀。”
我妈说:"对,是畔山,就和你说嘛,就是在麓鸣酒家的左边。"
我说:"这哪里是左边,这明明隔了一个湖,大概800米距离。"
在我们看来他觉得,这明明就是很容易找的地方,为什么我会找不到呢?而且,我之前也在这附近工作过,应该很熟悉的呀。
在教学上,明明讲了一个很容易理解(在老师看来)的方法,可是学生还是没能理解,不会运用。
在生活上,明明你讲的话够清楚了(在再说具体一点就没意义了)可是你的另一半却没能接受的意思。
在工作上,我布置了一项任务,明明足够具体清晰的传达你的意思,可是你的下属在执行的时候却偏离了你的初衷。
在育儿上,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为什么他就是不配合,要和我想要的反着来呢?
我妈给我指路这件事情,我妈有一个假设,那就是,我在这上过班,我很熟悉这附近,而且,她认为她已经讲得够清楚了,按照这样,我一定可以找到。
假设在这之前,如果我妈相信,她所认为的那些我知道的,只是她想象出来,不是实际发生 。如果她多问问,也许我认为的那个酒店,并不是她所说的那个。我可能不懂得如何去,那么他她会不会就会换一种方式,具体告诉我怎么走。
假如我能够更加开放,接受自己的不知道。不被原来的经验干扰,或者找一个路人
来问一下,或者再打电话给她,再问清楚,我会不会就少走一点弯路呢?
记得我的学生曾经跟我说,他们的老师写这么容易错的题目,他们居然都拿不到分,能感受到孩子再在说这些时,会觉得自己很笨。
曾经读一本青春期心理学的书,上面提到,如果孩子面对这些情况多了,他就习惯了这种感觉(习得性无助),后面就习惯了,不自觉维持着这种状况,好像如果我不笨一点,那便不是我自己了。
我总能从学生跟我说他是如何思考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发。那些在我看来,孩子应该很好理解的思路,可是在学生的思路里面,可能并不是这样子思考的。
有时候同样的答案,我和学生去到目的地的方法和学生的方法大家完全不一样,我们殊途同归。我们就一定要让对方用我们的方式去思考,然后到达目的地吗?
更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我就能够知道在哪里我需要进行干预,在哪里我要去启发。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成长环境,经历,相信的东西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不一样。往往能够更开放去接受自己的不知道,学生去讨论他的知道和不知道,就更能够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更好的让他去理解去思考。
所以,在工作上当你布置这个任务时,你可能先入为主地认为下属可能只是想要更加省事,方便,所以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完成目标。
有时候,我们为了完成任务的,我们的这种紧迫感下达给下属,可是我们忘记他并不在我的立场,当下的情况可能也不甚了解。你所认为他应该懂得好怎么应付这次任务的具体方法已经搞清楚了,但是他的理解里面还是有偏差,你忘记了在执行过程之中及时地和他确认和反馈,导致 一步错,步步错 。
你期待伴侣可以在你辛苦工作回来可以帮你分担一些家务,并告诉他怎么做。你带着我已经付出够多,你应该感谢我,我都告诉你怎么做了,你做不好,一定是想要对我抗议,你不体谅我,故意搞砸,一定是来气我的。
如果你能把你的期待直接告诉他,不过你能把你脑补的这些想象直接拿出来和他讨论。你能相信,他不会做,我应该再多问问他,科普一下。可能是我不知道他的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我想象出来的我以为他应该知道的。这样,我们是否可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接受彼此,理解对方?
那我想说,如果你想更让对方更容易懂得你的意思,可是可以做一些思想上面的转变?
1.主动承担责任。
抱怨 or主动承担 我应该可以做点什么
2.去告知,还是去提问
3.我该做什么或者创造什么环境可以帮助他更好理解,会或者获得成功
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别人贴上对或错的标签,理解是信任的桥梁。通过倾听,提问,理解对方的真正意思,问得越多,我们了解越多信息,更有利于进行启发引导。
这个过程,是对自己知道的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对事情更有利的解决办法。
如果人人都这么想,这个世界又何来冲突呢?在冲突中,双方都想对方妥协,改变自己原本的想法,接受改变。但是,突破口往往不在对方身上,而在自己身上。就好像有个名人说过一句话:
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一把锁,其实自己是一把钥匙。
参考资料:
They just dont get it Leslie Yeekes;Randy Martin;Ben Deway
相关阅读
来源:公众号"丽丽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