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注重面子,特别在意领导和别人的看法。平常不出工,特别会在领导出现的场合摆花架子,华而不实,不足取。但也有一大部分人肚子里有想法,工作勤恳努力,却总是得不到领导重视。甚至遇到提拔的时候,民主评议的时候,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细思起来,恐怕一部分因素出在自己身上。平素以为工作只要完成就好了,没必要太过于注重形式,实际上问题在于太缺乏“仪式感”。一年忙到头,工作完成了,没有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什么印象。年复一年,工作和生活只是在轨道上循环往复运转而已。
最近,一位同事要去广州参加国内高层学术专业会议,在批准出发的同时,要求回到原单位后要在单位举行小型报告会把学术前沿的东西,以及学术交流会的花絮分享给同事。
制度归制度,能有多少落实呢?我悄悄进行了调查,发现情况不一。单位每年出去参加各种形式报告会的有30-50人,能够回来后认真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小型学术交流的没有3-5人,不到1/10;而穿插在各种会议、学习活动期间,以一定方式,比如说上个三五条内容的有一部分,能够占到30%;有相当一大部分参会者或许认为信息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或许认为不用那么认真准备报告会,把参会信息直接给贪污了。
除了单位制度抓落实不够这样的普遍通病之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同志不注重工作中的“仪式感”,不知道利用“仪式感”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综合素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出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阔眼界,与同行交流,向学术大咖请教,都是难得的经历,对于自己的工作提升很大。但缺席了学习经验的再整理这样的“仪式感”,这只是完成了一部分提升,有些遗憾。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出去参观,看到先进经验,热血沸腾,对于工作反思颇有心得,跃跃欲试。等回到原工作单位之后,热度开始衰减。随着一切回归到常态化的运转轨道,就完全丧失了热情,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被自己给尘封到记忆的某个存储空间,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重新开启。
如果认真按照要求回来形成并组织一个报告,就会对于自己的参会经历进行一次升华和提炼。对于自己来说,要把学习和参会的经历进行梳理,哪些是最值得与同事分享的,哪些是介绍学术前沿的,哪些是自己得到提升的部分。这个整理过程,不是把记忆里的花絮简单梳理串起来,实际上是自己结合工作和自己提高的方向,一个重新构筑故事场景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自己认为不重要的部分衰退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被反复加深。这种事后整理的,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用文字和PPT表现出来,是自己在现场参会时候形成的直观印象和经验的再提炼再升华。
准备参加报告会的同事,只要知道了题目,就是一次把报告会和自己已经掌握相关信息内容的缩小和聚焦。譬如互联网+与现代艺术的学术报告会,参加报告会的同事,就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要参会、自己掌握的“互联网+和现代艺术”相关信息进行搜索,聚焦。实际上,从那时起,已经开始不由自主地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现场的报告会是典型的“仪式”,不是走过场,要具备“仪式感”。参加报告会的同事,与报告人就报告内容相互交流,双方相互提高。这样具备”仪式感“的报告会,实际上会议的举行,对于报告人来说,是在准备报告内容的时候就开始了,要把什么最值得分享的内容展示出来。与散漫如工作总结一样,在例行会议结束后段,安排30分钟的临时即席总结,用自己记在笔记本上的文字,干巴巴说上3-5条感受,效果相比何止千壤之别。
报告人与听众,都在这样具备“仪式感”的分享中受益匪浅。如果有了正式报告会这种形式,对于报告人和听报告的人,在知道参加报告会这个活动仪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心理准备。作为报告人,成功地把自己参会的经历进行提炼和升华,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分享的部分分享给同事;听众也在这样的分享中,与自己原来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充实和刷新,得到了新的提高。
今年学校同样刚刚举办了一次与韩国合作院校两校部分教师参与的“中韩教师艺术展”。展期只有四天,双方的筹备用了半年的时间。
虽然只有4天的布展,但是组织成功完成布展,绝对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筹备画展之初,双方要确定画展主题。同时要确定,给每位参展教师留出时间创作作品。要统筹考虑经费,还要报各种层级审批。要考虑外方来员的接待,还要考虑举办地场所的布置,还要印制宣传海报,印制画册。等等。4天一次画展下来,等于老师和学生完成了一个系统工程。
画展开幕式当然是戏份最重的“仪式”,各级领导的聚集、捧场,就是对组织者的肯定。现场双方教师的交流,双方作品现场的对比,让参与者、组织者收益匪浅,也给参观者提供了味道不同的视觉大餐。
经历过一次全过程组织画展的经历,然后对于以后类似的工作就会有一个过程梗概。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哪些是重要的控制节点就会了然于胸,就会从容应对。
生活中,也需要一些“仪式感”。
我一向反对一些过分看重别人的看法和说法,让别人的眼光绑架自己行为,做一些勉为其难的事情。
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日子,还是应该尊重仪式,有点“仪式感”。譬如,我们去给老人过生日,就需要“仪式感”。老年人的心理比较脆弱,一个生日可能盼了好多天,如果孩子忙忘了,或者临时有急事来不了,可能能够一年会想好多次。厚养薄葬,把给老人的关心多放在生前,不要等到老人仙逝以后考虑丧葬规格风光,那是做给外人看的。
还是必须挤出时间,参加一些家庭重要的活动,用“仪式感”让家庭成员开心。
2016年已经接近尾声,2017年马上来临。在年终岁尾总结过去,瞻望新的一年,用生活和工作中的“仪式感”,来让你的2017年给同事和周围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