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勇猛可嘉:官话字母和简字运动
1、王照的官话字母
第一个创造拼音文字并用于民众教育的中国人是王照。王照是河北人,曾是戊戌党人,一生颇为传奇。他因为上书提议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出洋考察,在政变后受到通缉,逃亡日本。在日本时,他受日本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启发,创制了“官话合声字母”。1900年,《官话合声字母》在天津出版。
1903年王照冒险在京开办“官话字母义塾”,因为还在被通缉中,就由学生王璞出面授课,自己隔帘听讲。当时很多重要人物如翰林严修,桐城古文老将吴汝纶,北洋大臣袁世凯,都热心推行他的方案。
吴汝纶是较早提倡统一国语的人。他在日本考察教育时注意到,日本萨摩这儿在师范学校教授国语,使国语三十年间得以普及。所以他上书提议推行王照的官话字母,说“此音尽是京城口音,尤可使天下语言一律。”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也在《奏定学堂章程》里奏请“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中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但因王照是戊戌党人,就没有使用他的那本书。但从此“官话字母”得以广泛推广。
1904年,在总督袁世凯的要求下,直隶通令全省启蒙学堂传习官话字母,又办了很多官话字母义塾,拨款译办书报,将官话字母加入师范及小学课程中,并在天津设立大规模的“简字学堂”。其他省也跟着效仿。1905、1906年间,官话字母在十三省得以广泛传播。这期间,王照的拼音官话书,销售了六万多部。
袁世凯倒台后,拼音官话书报社受牵连被查封,官话字母也被禁止传习。这时劳乃宣将官话字母改头换面,取名“简字”,才有幸继续推行。
2、劳乃宣的合声简字
1905年,劳乃宣开始在南方推行官话字母,改称“合声简字”。1907年,他出版了《简字全谱》,后来又有《宁音谱》《吴音谱》《闽广音谱》,涵盖全国方言。他主张先“言文一致”,再“国语统一”,但遭到很多人反对,说他分裂语言文字。
在上奏推行失败后,他联合赵炳麟、汪荣宝等名流在北京组织了“简字研究会”,这是民国“国语研究会”的先声。
1910年资政院成立,预备立宪。在各地学界、京官的推动下,资政院决定“将简字正名为‘音标’”,刻石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简字运动”也随之终止了。
3、章太炎的纽韵文及其他
同期,还有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6),这是中国人设计的第一个音素制的罗马字拼音方案。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1908),也是罗马字方案,拼写官话。(名词解释:记录音素的是音素文字,如英文;记录音节的是音节文字,如日文的假名;记录语素的是语素文字,如汉字。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合起来叫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语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
而章太炎改良传统反切为纽韵文,称为篆籀式方案。1908年至1910年间,在留法学生主办的《新世纪》上,有人主张中国改用万国新语,即世界语。章太炎反对这种主张,同时对切音字也有不同意见,于是作《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他主张人人兼习章草,以便速写,略知小篆,以便识字;以传统读书音为正音,并改进传统反切。他改良反切只是为了注音,不是为了代替汉字。但这个方案最后却成为了国家推行的注音字母的前身。
四、个个想做仓颉:国音统一、注音字母与白话文运动
1、读音统一会与注音字母
1912年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通过了《采用注音字母案》。12月教育部设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聘吴稚晖为主任。吴拟了八条章程,第五条规定了读音会的任务:审定国音;核定音素总数;采定字母。读音会一共有80名会员,除教育部聘30人,部派10人外,其余来自各省。
在审定国音环节,以前的《切韵》是私人标准,“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现在是民主国家行使公权,用投票的方式。得票最多的就定为“国音”。不过这次并没有审定声调,这为后来的“京音国音之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步是核定因素,采定字母。提案很多,会中争论不休。最后把审定字音时暂用的“记音字母”通过了,定名为“注音字母”。“注音字母”其实就是在章太炎所创的字母基础上改成的。
会议最后决议《国音推行办法》七条。
读音统一会闭会之后,因政局变动,各项会议不再有人过问。在京会员王璞却没有放弃,组织了“读音统一期成会”,创立注音字母传习所,办学习班,出版注音字母书报。
2、国语研究会与白话文运动
袁世凯复辟一事,再一次提醒知识人,要想真正实现共和,还得从根子上下功夫:改革教育,启迪民众。而发展教育的基础在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因此,1916年,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以“研究本国语言,选定标准,以备教育界之采用”为宗旨。1917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大会,推举蔡元培为正会长。(言文一致指的是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文体。)
当时的读书人主要着眼于儿童和普通百姓教育,但虽然鼓吹言文一致,写文章时用的都还是文言。在言文一致上以身作则的第一人是胡适。1917年第,胡适用白话写了申请入会的明信片,引来众会员纷纷模仿。
1918年国语研究会会员增至1500多人,集体请愿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同年,《新青年》全部是白话文章了。1919年初,在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论组织的《新朝》上,白话文、注音字母、新式标点一起登场了。
1919年,国语研究会会员增至9800多人。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
1919年4月,巴黎和会消息传来,“五四”运动爆发,一时间白话小报多达400余种。日报副刊的旧诗文和花边八卦变成了新文艺和国语译著。从此“国语统一”“言文一致”称为社会共识。
1920年,教育部发布训令,规定初等小学四年全教“语体文”,称“国语”。“语体文”即白话文。“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胡适)
1920年至1922年,教育部审定的国语教科书约400册。白话的儿童文学,也在周作人等提倡下流行起来。
“五四”运动后,白话文运动出人意料地迅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3、由国音到京音京调
注音字母公布后,有个最重要的调整,就是由国音变成京音,由不规定声调变成以京调为准。
1912年国音统一会没有审定音调。关于声调,吴稚晖有个“草鞋主义”,认为语言文字工具如同鞋子,应当以当前合脚适用为标准。可以一边使用一边根据实际需要修改。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临时大会上,有各种意见,胡适、黎锦熙等都不主张标调。于是大会决议:“教授国音,不必拘泥四声。”所以,1932年之前,小学国语课本的注音往往不标调,甚至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字典》也没标调。
1921年第三次大会上,黎锦晖(黎锦熙弟弟)提出了《呈请教育部公布国音声调标准案》。因为他在教课中发现,如果不标声调,师生无所依托,带来很多麻烦和混乱。他主张以北京调为国语的声调标准,用赵元任的标调法。因此1922年教育部公布的《注音字母书法体式》就采用了他的方案。
正像“草鞋主义”阐明的,语音统一只求能顺利表情达意,至于绝对一致,不仅做不到,实际上也没有必要。
这中间的国音和京音之争,直到1926年《增修国音字典》的完成才算了结。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30年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在吴稚晖的推动下,有政府推行注音字母的提案得以通过。为了避免社会误解,吴稚晖提出把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也获得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