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七月与安生》的观后感,内容有大量剧透。未看完电影且打算看的勿进哦。
七月和安生,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
01
我想,大抵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吧。
“好孩子”如七月。乖乖女的样子,认真读书、上大学、读父母希望的经济学、去本地的银行工作,所有心事都藏的好好的,一副按部就班、平静美好的样子,也会贴心的让自己的男友家明去“看着”安生,“她最会折腾了”。但就如家明所说“你这样也很好”。
“坏孩子”如安生。不,也不能说她“坏”,只能说活的有些恣意和张牙舞爪,去便利店偷东西给七月的妈妈,骑摩托车,抽烟,和“不着调”的吉他手、自由摄影师浪迹天涯。然而,一切又情理之中,那样的成长环境,没有人关爱,就像山间疯长的野草,一面那么小心翼翼的去接受七月妈妈和七月的疼爱,一面选择叛逆的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她们彼此欣赏着对方,因为对方有着她们想有而不敢有的特质。
02
终有一天我们会长大。
七月在送安生走的站台,看见安生带着自己男友从不离身的玉菩萨时,瞬间泪如雨下。她伤逝的也许不是爱情,而是友情。就像安生在小说里替七月写的“伤心自己爱安生不如爱自己多一点,伤心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分享”。
安生呢?当她在北京看到那个“第二个爱她的人”与别人相拥,当她终于厌倦了漂泊,说“大海再美,总有下船的时候”,当她参加那个对她漠不关心的妈妈的葬礼的时候,也许那一刻,恣意如她,也免不了伤心吧。
每个人的成长,都带着微微的遗憾。那一刻来临,也许是走了长长的路后的一个瞬间回望,也许是一个契机后的爆发,又或者平静的似乎毫无征兆。只是,也许那一刻,我们并不知道。
03
我们终会渐行渐远。
家明走了,七月和安生重逢。她们一起去上海,安生选择的是小旅馆,七月选择的是高档酒店。家明打电话给七月,七月谎称参加公司活动在上海,她不想告诉家明她和安生在一起。在酒吧,安生用两分钟喝酒的方式卖了十瓶酒,兴冲冲得意洋洋的将免费的红酒给七月。七月说“这些年,你就是这么过来的?”,安生回答“我每天都在享受着酸甜苦辣的人生,你每天活在象牙塔里,你不懂。”
北京,七月遇见了拖着醉了的安生回家的家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爆发。乖乖女七月用淋浴头喷着安生,像被人侵占了“领地”的狮子,似乎马上就要“图穷匕见”。安生说“我们怎么会变成这样?”
原来,时间会改变那么多。原来,我们都已经不复当初的模样。
04
我们终将“和解”。
家明在与七月的婚礼上“落跑”,小城人言可畏,七月失去了所有,也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可我觉得,七月比安生幸福,因为七月会有妈妈告诉她“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很辛苦,我希望我的女儿是个例外,也未必不幸福。”
而安生遇到了老赵,一个愿意为她“洗手做羹汤”的男人。于是,时光逆转,安生过上了想要的安定的生活。七月仿佛变成了流浪的安生,安生变成了安稳的七月。
可惜,这不是现实。电影比安生笔下的小说要“狗血”。
七月死了,留下了乖巧的女儿瞳瞳。安生带大了曈曈,以七月的笔名写了她和自己的故事。在安生的小说的结尾,两个人过上了各自期冀的幸福生活。穿着白衬衫的七月与安生面对面而立,仿若站在镜子前面,投射的是别人亦是自己,粲然一笑,仿佛一朵“两生花”。
相信,她们彼此回望,终究达成了和解。也许,那和解,也是与心中另一个“我”和解?
看这部片子,某人问我“七月和安生是不是同性恋?”。我笑笑。
张爱玲说,男人心中有两只玫瑰,一只是红玫瑰,一只是白玫瑰。其实,女人心里大抵也住了两个孩子,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只是,我们终究要妥协,与自己,与生活。一如我喜欢的那部小说《萤火虫小巷》中的那对姐妹,穷尽一生去艳羡对方,去与自己的人生“妥协”。亦如最近热议的台剧《荼靡》:你怎么选,可能都不是正确的人生,可是我们终究不能停下脚步。所以,我们希冀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有我们想有但不敢有的性格,过我们想有但不敢有的人生。
我更喜欢安生笔下的结局。无论是渴望自由者抑或渴望安稳者都求仁得仁。
青春有你为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