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母,每个母亲的心底都想成为一个好妈妈,但怎样成为一个好妈妈,因刚从一个少女转为人母,也有,些许盲目,只会一味的爱。但这爱绝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我们要回归到做人最初的本性,把真善美做到极致,家庭的教育是神奇的力量,即使一位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无论地位尊卑,能力大小,只要重视家庭教育,都有可能产生出改变世界的神奇力量,下面我从稻盛和夫《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这本书中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
稻盛和夫的母亲--纪美对于孩子的爱细腻和充沛,上五年级的稻盛和夫,因长时间在礼堂端坐听课,双脚都完全麻木了。当他略带哭腔回到家时,母亲已经提前为他准备好温度正合适的洗脚水,即时端上来一碗小豆粥,每每回想起这温馨的画面,让稻盛温暖至今。可以看出母亲算好他回家的时间,同时准备好温度合适的洗脚水和熬好热乎乎的小豆粥,这种爱是带有温度的。
当生活特别拮据时,母亲和他一起去“树市”(以出售庭园的树木或花草的货摊子为主的热闹市集,除树木外,还有粗粮点心等)购买一些生活用品,突然小和夫对眼前的小兔子特别迷恋,非要不可,对于一向节俭,一分钱能掰成两半花的母亲而言,这样的购物毫无意义,纯属胡乱花钱,不予理睬。号称‘三小时鼻涕虫’哭功相当了得的小和夫,开始了无休无尽的哭泣,引起了路人的注意,行人也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母亲无奈之下,问:‘你真想养兔子,就必须一直喂它’ 小和夫信誓旦旦的答应了,结果三分钟热度过了,也就渐渐厌烦了,善良的母亲虽然嘴上抱怨,但一直替他照料。这件事可以看出,爱是有原则的爱,要什么东西,不是立马答应,先约定要好前提条件,然后才答应。失约后的和夫,母亲冷静的批评了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母亲一直自己亲身照料,本着对一个生命负责的态度,负责到底。
母亲勤于治家、善良、勇敢、刚毅,还富有商业头脑,在开印刷厂期间,居然有远见的想把剩余的钱投资到房产上,遭到了父亲强烈的反对,父亲觉得钱存到银行更稳妥。战乱后,钱如废纸,生活困苦不堪。全家失业,存款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一大家子11口人的生计都成了大问题,瘦弱的母亲从黑市买进和服再带到农村卖掉,连续两年时常跟着满车退伍军人一起在拥挤不堪的巴士挤上挤下。某种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母亲拼尽全力的付出,让一家人最终才没有陷入流落街头的悲惨境地。(读这一篇,眼角微微泛起泪光)这种饥不果腹的情况下,母亲也坚持让和夫和他哥哥兄弟俩一起去上学,无论多么忙碌、无论多么严寒,做好便当让他们拿去学校吃,每天送他们兄弟二人穿过崎岖小路,直到走上宽敞的大道。母亲的爱,坚实而有力量。母爱就是这么伟大,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不说什么。该读高中了,父亲因为家里窘迫,不想让他上高中,但母亲的态度很坚决,最终父亲卖了一块从祖父那里继承的土地。才凑够学费,让他上学。由于正是贪玩的年纪,疯狂迷恋上了玩棒球,学业完全被荒废,母亲看似情景,苦口婆心对和夫说:当初为了上不上学的事和你父亲吵成那样,好不容易上成了,如今却只顾着天天玩,兄弟姐妹那么多,家里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怎么天天一心只知道玩棒球啊!没有一点责骂,只是用一种平静的口吻循循善诱的讲述她的看法,甚至都没要求他不要再玩棒球的言语。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能否这般平静的处理?不带认为对他好满腔愤怒的情绪,和孩子沟通呢?反而这样沟通的结果,让和夫内心深深的感到自责和歉意,父母说得再多,也不如让孩子自己感受、意识到自身的问题,然后反省应该怎么做。当生活出了很多难题,母亲--纪美都能积极乐观,正面面对的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稻盛和夫以后看待问题的态度。
母亲小小的身体里面,蕴藏了无限的能量,温柔善良的背后,还有另外一面。父亲的弟弟,有一天在一个地位比较高的学生家附近玩。当时那个学生就嚷着吵死了,话音还未落就朝弟弟脸上疯狂殴打,父亲天性敦厚,不停的责备自己的弟弟,母亲却不惧地位的差异,气冲冲的找他们理论:‘上着这么好学校的学生,应该既有教养又有学识,竟然因为一个小孩子无意的吵闹声,把他打得满脸是血,算什么本事,简直不可理喻,有本事冲大人来’。那个待人温柔,一次都没有骂过自己孩子的母亲,到底是怎么说出这番话?是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敢之心,遇到不公平对待,会奋不顾身的起身反抗,守护‘正义之战’。这一点父亲身上也有,当老师偏心家室显贵学生,区别对待其他人,为了抵制不公,稻盛向老师提出质疑却遭到了狠狠的批评,以及身体上的伤害。回到家,稻盛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以及和老师争执的原因,都一一向父亲倾诉,父亲选择相信孩子,觉得孩子做的对的事情,给予支持,他们是站在正义的角度来教育孩子。
稻盛和夫的父亲是个极具有原则的人,从不借钱,做事严谨,精益求精,具有匠人精神。还有一个优点,正直理性,特别对于消费观念特别理性,购买时下所需,不买多余的,母亲为了帮助乡下亲戚,就把他们卖不了,剩下的菜全部买完,母亲认为也算做善事,但那会儿没有冰箱,有些蔬菜根本放不住,大部分都腐烂了。父亲就劝阻母亲这样的行为,因为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反而被浪费了。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别大量囤积物品,也许不久这些物品已经不是你所喜欢的,或者已经不需要了,当下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一次性购买的便宜,看似便宜,其实不便宜。(双十一快到了,大家要管住手,理性消费)
稻盛和夫的父母都只念过小学,所以他们不可能用知识教育孩子,而一直都是用心培养,父母二人心中,明确区分“什么是做人法则,什么是违背了做人法则”严格执行这一点,母亲说过即使独自一人,也一定要想着神和佛在看着你,有一颗敬畏心,时刻提醒自己,向善而行。相得益彰的夫妇二人,都在用自己的执行行动感染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明确知道做人应该坚守的原则。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差异性,但本质的东西是一样的。心态是命运的雏形,现实世界的所有事必然跟这个雏形一致,人生有两条线,一条叫‘命运’,一条叫‘因果法则’,这两条线交织而成的就是人生,命运这条线是可以改变的,怎样改变呢?相对应,人有两颗心,一颗是利己之心,一颗是利他之心。人要生存下来,就必须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吃饭、穿衣、居有定所,维系生命所必要的欲望,此乃利己之心。人皆有之,若没有他,人就无法生存下来。利他之心就是想要帮助他人,善待他人。这两颗心所占的比重,是直接影响人性、人格的重要因素。世间一切,都源于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以及在这颗心的趋势之下,做出了 的一系列行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心向善行,根据放到四海皆准的因果法则,善行会积累一定的福报,受益自己,或者亲人朋友,慢慢改变周围的一切,慢慢改变了命运的轨迹,《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就是如此改命的,心向好的、正确的方向想并付诸行动,都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你不变,一切皆不变,你变,一切皆变,人生即修行。
无论你看多少育儿的书,终究都不违背做人的道理,归根结底都是相通的。身教大于言传,父母的言行终其一生影响孩子,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能培养出你所期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