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每一个刚上学的小孩都会被问到
“你长大要上哪个大学呀?”
“清华!”“北大!”
小孩可能什么也不知道,但被灌输的教育就是这样,去清华北大,才是最优回答。
围墙外的人永远不知道围墙里究竟什么样,这堵看似不高的墙,我这么高的个子,再努努力,应该可以爬过去吧。
有次坐公交路过母校,简单气派的校门勾起了我无数熬夜苦读的回忆。旁边一个抱孩子的妇女指指窗外:“咱们以后要考上这个学校好不好?”小孩刚学会说话,愣愣地点头。就像我当年被问到要考什么学校一样,只是大概知道努努力就好了。
努力当然没错,但是要努力到什么什么程度?
下图是2016年全国高考,清华北大在各地区的录取率(录取人数计算包括了专项计划、提前录取、国防生、艺术生、定向生、自主招生、保送生、医学部、运动员以及普通高考生)
这个数据给了我们一个量的认知:都说清北难考,具体有多难。
清北全国平均录取比为:1:1393,比千分之一还小。
但这只是平均。贵州的难度全国最大,人数比将近3000,北京最小,人数比100。
当然从宏观角度上来讲,清北在各地区招生比例是由当地教育水平、国家政策和学校现状来制定的,不能单一地引申为地域不公。
然而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角度。确实地理条件的优越会省很多劲,这也直接催生了高考移民(为了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竞争力小的省份高考而进行的跨省户口迁移行为)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努力就有回报。现在终于有点想明白了,这个所谓的“回报”,更应该理解为努力过后的无悔,是一种我已尽力、爱咋咋地的诙谐,至于物质世界的回馈,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从这个层面上出发,高考也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分水岭:之前努力是成功的充要条件,之后发现顶多是必要条件。
有了这个认知,才可以说有了一点成熟的影子。心态摆正,力道用对,对明天有展望,看昨日有收获,不知不觉,小日子过得也挺美。
最后,我一个甘肃人,在面对1:2800的招收考中败下阵来,情理之中,莫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