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智商》第五章讲到了认知吝啬鬼部分,觉得挺有启发,记录一下
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我们成为“认知吝啬鬼”。
人类大脑主要有两种认知机制:
一种认知机制具有强大的计算功率,它们可以非常准确的解决大量问题,但是,这种高功率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占用大量的注意资源,运行缓慢并且会干扰到同时进行的其他想法和行为。
另一种机制功率较低,但优点是低能耗,它们加工速度快,与同时进行的其他认知任务互不干扰,仅需要极少的专注力即可。
其实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第一种思维被称为慢思维,第二种被成为快思维,《超越智商》种,第一种被称为类型二加工,第二种被成为类型一加工。
人类大脑默认的加工模式是低能耗的类型一加工,也就是快思维,利用极少的认知资源,迅速的做决定。
这种默认的认知机制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是具有适应性的,人类对这种简单的认知机制具有默认偏好。回到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决策需要我们作出精确的反应,这种精确性远非类型一加工是可以达到的。
总之,人类的现状就是,大脑总是在想办法减轻认知负担,试图让自己尽可能地处理更少的信息(所以被成为认知吝啬鬼),正是这种想法是的我们常常经常默认使用类型一加工,导致大部分决策都不够理性。
为什么人类成了认知吝啬鬼,而没有成文完全理性的人呢?
作者告诉我们,因为进化
进化塑造了人类今日的认知机制,进化造就了人类的非理性
作者列举了几个证据来说明进化是导致人类成为认知吝啬鬼的原因。
进化过程中不断的增加基因的繁殖适应性,而非人类理性。适应性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理性的提升。
自然选择毫不在乎事实与真相,它只关心是否能够繁殖成功。但人类身临大敌时,没有时间去深思熟虑,通常就会带来较多的错误信念,较少的真实信念,自然选择就喜欢这种不可靠、易出错、风险厌恶的策略,而不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证据确凿才能做出判断的但小慎微、风险厌恶的推论策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原本根植于大脑中的许多基因设定的预定目标已无法达成。
千百年来,人类需要积累更可能多的脂肪以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脂肪越多,意味着可以活得越久。更长的寿命就意味着更多的基因传递,存储能量是一件对生存和繁衍有益的事情时,人类通过进化改进了储藏和是使用能量的生理机制。然而当今,这种策略只会导致肥胖,默认设置的认知机制就会导致人类的不理性,导致肥胖。
由此可知,人类是认知吝啬鬼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正常人就是懒得思考,习惯性的运用远古时代传递下来的基因去生活,去思考问题的。
然而,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调动更多的认知才能去很好的胜任,如果任由自己古老基因的认知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自然就显得非常愚蠢。
突然想起来芒格说的一句话,有位记者问芒格,你成功有什么秘诀吗?
芒格想了一会,回答说:“理性”。
如果我们从认知这个层面上来看,芒格的回答堪称真理。
不断的调用自己的类型二加工,也就是慢思维,加深的世界的认知,就会让自己变的更加理性。
换大白话说,就是勤于思考,多深入思考,就会变的越来越聪明,做的蠢事就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