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我记得在央视广告里,看到过一双特别渴望读书的眼睛,清澈如一汪泉水,让人特别心疼,对上学读书的渴求表露得那么真切。
时值今日,像当年那个小女孩一样需要资助上学的孩子已经没有那么多了。随着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偏远地区的孩子入学率也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能上学就是在好好接受教育了吗?就真的学到了知识了吗?
这个寒假,我在朋友办的课外班教小学的阅读和写作。孩子们还是很喜欢我讲课轻松幽默的方式。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别的同学开心地和我互动时,他只是嘴角微微上扬一下。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是高兴时开怀大笑才对。
课后,我看到了来接他的奶奶,顺便聊了几句,我说这孩子不爱说话,他奶奶无奈地哭了。
“老师,你多费心了,这孩子很可怜,从小就不爱说话。只有我和他爷爷管他,我又不识字,也不会辅导。”
“喔,为什么,他爸妈不管他吗?”我不解地问到。
“唉,我儿子意外死亡了,儿媳妇就把孩子扔下改嫁了。”孩子奶奶边抹眼泪边说。
“啊,原来如此。”我的心莫名的疼了起来,为这孩子这悲剧的家庭,为这孩子悲苦的命运。
“老师,你多费心吧,这孩子其实挺聪明的。”奶奶近似哀求的说着。
“放心吧,我虽然水平有限,但一定会尽心尽力的。”我轻轻的拍拍孩子的头回应着。
“快和老师说谢谢,快。”
那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没有按照奶奶说的做。
奶奶上去就巴掌,“让你说话咋这么费劲呢,”我敢紧拉过孩子。
“不用说,不用说,打孩子干嘛呢?快回家吧,天怪冷的。”……
祖孙俩互相依偎着走远了,我却迈不动脚步了,心抽动着疼了一下,为这可怜的孩子,为他挨的一巴掌。
……………………
我生活在东北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还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高于那些偏远山区,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送他们上各种补习班,买习题,互相讨论孩子们的学习。
按理说,这里的孩子们受教育的成度会很高,但实际上呢?
据我所知,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孩子就由老人带,一方面是“隔辈亲”造成的孩子娇惯的小脾气,不肯吃苦学习,一方面是却少陪伴和沟通造成的孩子内向,孤僻,还有一部分父母只会无休止的满足孩子对物质生活追求。
一些孩子到上初中都不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一些孩子沉迷于玩手机游戏,根本无心学习,一些孩子更是在家长无条件的宠溺下,不服从学校老师管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了,老师管不好,用你干嘛呢?……
如此诸多原因之下,教育状况堪忧,前几天,我的一位当教师的叔叔还说“现在的孩子没有怕老师的,相反,老师都不敢管, 管严了,因为家长会来学校闹。”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敢想。
我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我是一个家长,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学习兴趣浓厚的氛围下开心学习,而不是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学生低头玩手机,满嘴脏话,和老师顶撞。这样的环境下,我得费多大的口舌告诉我自己的孩子“读书是最重要的事,读书能改变命运。”
这些苍白无力的语言,我不知能否抵挡住大环境的影响。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问这些孩子都读过什么书,他们都摇头,就连六年级的孩子都没听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好书,至于《封神演义》里的主人公是谁,回答的更是五花八门。
我是真的很担心,难道这些孩子就是这样的在享受着教育资源?难道这些农村的孩子将来就只能子承父业……
当然,我不是看不起农民,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只是觉得,在祖国都发展到世界强国的前提下,这些孩子还要用最落后的方式过古代的农耕生活,我是不是该悲哀!
这些问题,谁能帮助孩子们解决,我相信这样的事例不仅仅是我身边有。
未来的中国,这些不能好好读书学习的孩子能承担继续建设国家的重任吗?
是不是我也如当前的流行语说的“焦虑”了。
这样的状况下,谁会关注这些孩子?谁会关注这些留守儿童,谁会关注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谁会关注这些迷茫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