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拮据、生活窘迫,缺少用以支撑兴趣发挥的基础条件,又从何见证那些放飞梦想的高谈阔论呢?必须承认,对某项职业的喜欢是引领和激励一个人兢兢业业为这项职业奋斗不息的原动力,缺乏兴趣的工作是被动的工作,缺乏兴趣的生活是枯燥的生活,缺乏兴趣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很多科学家正是基于对其研究领域的兴趣,才最终取得重大成果,给人类历史带来科技进步。同时也要看到,兴趣和喜好属于思想层面,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固然重要,但若因为钱袋空空而缺衣少食,前行路上必将处处碰壁,原先萌发的爱好也会在百无聊赖的现实生存状况中逐渐削减直至泯灭。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都不可能成为不食人间烟火、不碰柴米油盐的个体,总要与其他人群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尽然活在当下,就离不开对物质的需求,而物质上的满足又不可避免的需要钱财来购买和交换。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意识层面的需求才可能得以实现。如果所从事的职业无法赚到用来实现精神层面向往人生的足够钱财,久而久之当事人就会对所谓喜欢的职业进行重新审视,甚至全盘否定,把喜欢变成了厌恶。
钱不是万能的,但钱也确确实实占据了一个人底气的一大部分。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成长在带有浓重重男轻女观念的家庭,备受母亲挤兑和二哥欺负,被迫年少离家出走。十多年后,这个身心受到重创的女孩,却靠独立打拼,成为行业巨头中女强人,拿高薪、住洋房、开豪车,连母亲的后事操办和墓地购买以及老宅赎回,都是她一手解决。是什么带给她那么大的底气?观众普遍认为是“钱”。但是她所从事的销售职业,一定是她感兴趣、所喜好的吗?不一定。但那份职业确实带给她大量的钱财,助她实现了年少时想都不敢想的愿望。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曾处于生活极度困顿与绝望之中,家里没有煤和食品,女儿卧病在床,母亲一身是病,并因家庭困窘和妻子发生激烈争吵,如果没有恩格斯给予钱物方面的支持,其付出心血的研究成果也许会被搁置。再来洞察现实中的很多年轻夫妻,婚前是多么的相互恩爱,婚后却因为工资入不敷出、购房贷款还贷、子女教育支出等影响生活质量,在与亲朋好友的盲目攀比中增加失落感,进而向对方发起争吵、甚至诋毁,最后落得个离婚收场。
所以,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在职业上选错方向,就意味着日后愈加努力,幸福指数就愈加下滑。选择一个收入可观的职业,是生活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掉回头去做那些曾经令自己兴趣盎然的事情,才是明智之举。也许,当你有了令人羡慕的职业薪酬后,那些曾经的兴趣可能已经不再令你喜好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