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人来说,不是他们占有了信息,而是信息瓦解了他们,变成一块块没有组织的碎片,这样的内在运行机制,永远只能漂浮在信息表层之上,变成信息的附庸。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获取大量资讯,但还是感觉不到知识边界的开拓,甚至面对爆炸式泛滥的信息,感到无所适从乃至迷惑。然而当人们意识到这一心理时,唯一能做的似乎是继续打开一个新的页面,翻开一本新书,并以此来慰藉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偶尔还将所得信息以复述的方式作为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谈资,展示自己「专家式」的洞察力,我们喜欢给自己加戏,并认为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只有夜深人静之时又开始对未来产生无知的恐惧,第二天更饥渴地去阅读、收藏,并且忘记两天前曾在朋友面前秀过的观点。
这样的阅读,真的无效。
看得多一定有用吗?
如果读书万卷之后,不能建立起一套有理有据、自成逻辑的知识体系,不能用了解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甚至当别人问你一句“这本书讲了什么?”,你只能回答“反正挺好看的”,这样的结局,或许还不如精读几本书来得实在。我们不是机器,无法储存所有接触过的信息,换言之,当我们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只能调取相当有限的知识来对其阐述、分析、得出结果,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没错,我们的认知正是被低成本、无序甚至毫无价值的信息流所限制。有时候,读得越多,认知负担越重,吸收能力也就越弱。
阅读本来就是经济行为
我们为了消遣时光而读,或为了获取资讯而读,又或是为了学习陌生领域而读,不论你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本质上都是一种经济行为,你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至少有时间的成本和脑力的消耗,只是长远看来,后一项的回报率要高于前一项,而本文要讲的自然也是后面两种。
让阅读更具价值
既然承认阅读是一种经济行为,就必然绕不开「目的」、「效率」、「方法」、「收益」这一类因素。若是为了获取资讯,要先搞清楚是哪一类资讯,什么都想看必然会让你陷入越读越无知的漩涡中。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充满诱惑的虚拟世界,内容APP无时无刻不用推送来激活用户,网页右下角弹框中的奇葩趣事,扎堆围绕热点的标题党都费尽心机让我们奉献流量和活跃数据,也许你只是想查阅与自身行业相关的数据报告,最后却在沉浸在“出轨”、“吸毒”的舆论中,幡然醒悟时也没能让你想起自己打开百度的目的。「自律给我自由」是某健身APP的宣传文案,当我们抱有目的意识去寻觅所需时,就应该附带自我约束,这能让我们的阅读行为更像是一场狩猎,而不是放牧。人们对于资讯的处理方式就如同是缓存,资讯被当作是临时知识储存在大脑边缘,一旦其中某个信息节点与现实遇到的情况能对应起来,它就会被快速提炼出来,保存到本地,而剩下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
每一个领域都不缺垂直的媒体,每一个媒体都包含了大量你用不到的信息,面对这样的浪潮,我们只能增强对垃圾信息的免疫力,提高搜索与甄别的能力,如若不然,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记得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习惯漫不经心地看各家媒体报道,并且觉得自己与这个时代很近,滋生一种完全没道理的自信,这种认知错觉直到被现实多次打脸后才被矫正。
不要忽视心智的成长
为了学习陌生领域而阅读,是一种新建知识架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看作是提升理解力并向作者靠拢的心智成长。我们从小到大所受教育的相关阅读,大部分都属于这个范畴,也正是在无数个心智被创建、更迭的最后,形成了我们这些不同的个体。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在离开校园后,放缓甚至停止了对于心智成长的追求,理解力也就被框在了一个自我保护的牢笼中,他们永远只用一套理论去解释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所有现象。这既是一种弱势的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刺猬型人格。
蒙田这样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在这样一个不断有革新事物涌现的时代,获取知识、习得认知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的必修课。自带问题的主动,是内在提升的动力,当我们阅读一本全新领域的书时,必须自拟问题,正如曾经我们考英语的阅读理解一样,看完问题之后再去阅读和寻找。对于效率,人们永远不会满足,只想更快、更有效,然而事实却显得比较悲情,在速度与质量之间,常常掌控不了平衡点,其实市面上不缺指导这一类的实用性书籍,其实方法论都由相似之处,例如先要快速翻阅,让下行的潜意识去接收信息,其次是对关键性、多次重复出现的内容特殊关注,带着问题去挑读,这期间还要结合自身记忆习惯和生物钟去调节最优方案,方法其实不难,只是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不过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倒是说得公允:阅读一本书,慢不应该慢到不值得,快不应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