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
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你是否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等我状态好一些我再去学习吧,
等我掌握一些技巧再去绘画吧,
等我多学点方法再去写作吧,
等我多积累一点经验再去挑战新机遇吧,
……
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就像世上从不存在100%纯度的黄金一样,生活也从来没有所谓的万事俱备,苦等万事俱备,其实就是一种拖延,拖延的结果就是耽误和错过。
《精进》第三章告诉我们,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一、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就比如写作,美国作家安••拉莫特教别人写作时曾说,当你觉得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开写,哪怕只有一个字,一个词。只要你写出来了,不管多差,你都有机会把它改好。生活中其他的难事也是如此,只要你努力去开始写,开始画,开始学习,那么其中准备不充分的地方可以随时补充,行动力会促使你能够更高效。而一味地准备,迟迟不动,很多时候也并不见得能够准备很充分,恰恰相反,也可能只是在拖延和逃避。
一件小事,如果立刻行动去完成,就会降低心理成本,保持积极和从容的心态。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洗完、买菜、拖地等等,如果迟迟不去做,需要我们花心思去管理,这是一种隐形的心理成本,会加重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而我们努力把一些小事快速完成,心理就会释放一些空间,而且这些小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以边做小事,边规划构思一些大事的思路,这样你的时间会显得更充足。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所有的等待都是有成本的,有时候好时机可能不见得就会如愿到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现在。
二、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在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是指用最少资源、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发布这种产品可以获得反馈并进行优化。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最小化可行产品”,可能是一个总结报告,一篇文章,一幅画或者一次演说等等,这些小产品,可以展示你的才华,传播出去,获得别人的欣赏反馈之后可以继续做更复杂的产品。这样,一个人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就慢慢培育出来。
就像有些简书作家,开始写作一些文章获得一定关注,这就是最小化可行产品,而后会获得一些机会做线上线下的分享,这是更大的机遇。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最小化可行产品开始的,行动起来去生产,无疑是最好的思路。
这里需要我们注意几点:
1、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精益创业的思想说,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在上场,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更快。只有你做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实地锻炼,视野才更加开阔。
2、把批评当做一种信息对待。反馈分为三种: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评、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每一种都有特定的价值,对待批评,应当做一种“信息”而不是“评价”来看,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和辨析,能够让我们更加成熟。要知道成熟心智的特点就是,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见,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附和盲从。
3、对产品不断修正。有时,人们留恋自己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努力是否已经失去价值,这就是“沉没成本谬误”,应当不断打磨产品,时刻有一种推倒重来的勇气。
总结来说,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成功,要做到三点:
1、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三、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这是对于多线程工作来讲,同时担负几种不同的工作,如何更高效地行动起来。
1、“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我们拿到一个任务之后,要先找到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也就是那块最硬的骨头,集中精力、专注而不受干扰地完成,这就是多线程工作的秘诀。而其他次要的部分,如果能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降低转换损耗,即使有其他事物干扰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2、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这就像Photoshop工作中的图层,每次都专注于“某一层”就可以,这种图层工作法也适用于多线程工作。比如小说写作,可以分为叙述、描写和对话,论文可以分为论点、框架、案例以及概念图,做PPT时可以先做文字、再插入图片、再设计效果,这样每次按照不同的图层依次建构,效率会比穿插进行高得多。
3、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比如做一个Word文档和对应的PPT,需要我们先分解开来,先完成两部分的文字,再完成两部分的图示,最后完成两部分的排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四、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简书大神彭小六的演讲中曾说,每一次的分享之后他都立刻进行复盘,不断修正完善,让自己的分享越来越好。很多牛人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
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作为普通人我们应当了解,有时候行动的价值先于思考。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够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如何进行反思呢?我们要透过表象看到更多,需要付出更多的观察和思考。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
在行动中反思,还要注意三点:
1、保证及时性。
2、梳理“反应链”。看到事情如何开始、发展、转折和结束的,分析其背后的动因、阻力、关键点等是如何串联成完整的“反应链”的。
3、关注意外现象。保持敏感,克服思维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本章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学会立刻行动,当然也要贯穿思考和计划,我们可以先从最小产品开始,从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出发,去一步步完成,同时及时复盘反思,积累经验和智慧。
本章要点提炼: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集中处理同性质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