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2年,玄宗天宝元年。话说有一天,渤海国的使者前来觐见,递上番邦国书。玄宗宣诏翰林大学士读番文,但是满纸都是密密麻麻的鸟兽图形,大学士竟一个也不认得。玄宗又宣诏文武百官,也无一人认识。番邦使者暗自窃喜,玄宗却大为恼怒。
正急得不可开交之时,大殿中有一人站起来说:“陛下,微臣推荐一人,他姓李名白……”玄宗一看,说话者正是贺知章。
此时的李白,正在南陵一带游山玩水。接到诏书后,异常兴奋。遂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本来就抱有一颗积极入世的心,早想在官场上有一翻作为。接到诏书那一刻,可谓是意气风发。
不出几日,李白来到长安,在御座前用唐文把那些番邦文字流利地读了出来。原来是渤海国要求占领高丽(今朝鲜国)一百七十六城,否则要起兵造反。玄宗听后,寻问百官应敌之道,大殿之上无人应答。玄宗又转问李白,李白沉思一会儿说:“明天让我来面答番书”。第二天李白写了一篇措辞严厉的诏书。番使看了,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谢罪,表示以后再也不来冒犯……
为此玄宗龙颜大悦,遂封李白为“翰林供奉”,并在宫中设宴款待。“翰林供奉”是个什么职位呢?就是给皇帝写写诗,歌颂一下他的丰功伟绩之类的。所以此后一段时光,李白时不时被玄宗宣诏进宫作诗。其中就有一些是专门写给杨贵妃的,比如:《清平调》。其中的第一首,可谓把贵妃的美艳写到了极致: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不过好景不长,天宝三载(744年),我们的诗仙李白,因为持才自傲且又孤芳自赏,遭到众官员的排挤,有的出于嫉妒还在玄宗面前说了他许多的坏话。时间一长,玄宗便对他心生不满,最终“赐金还放”。
离开长安后的李白,又重启了漫游模式。想起过往种种,胸中意难平,遂写下《行路难》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时的李白内心肯定是忧伤的,但是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又道出了他乐观豁达的天性。在那之后,李白可谓是官场失意,“情”场得意。他在壮游路上,结交了许多好友。同年,他在洛阳与杜甫相遇,他们俩人,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可谓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人的官场际遇不同,性格迥异,但是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以诗为证。二人分别以后,杜甫为李白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白为杜甫写下: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之后李白又陆续结交到了王昌龄、高适、岑勋和元丹丘,遂写下《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至于他的迷弟“汪伦”,我们的诗仙也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佳话。加上他之前的老友孟浩然与亦师亦友的贺知章。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朋友几乎全是当代响当当的文豪。这一点也不奇怪,毕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遇到友谊,遇到风景,遇到寂寞,遇到失意,甚至是遇到一场酣畅淋漓的豪饮,都要吟诗一首。以诗来抒发他的内在感受。他的长篇诗文很多都带有一点豪性,那是因为李白爱酒,常常是酒到酣处生诗花。
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里写道: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白会作诗,李白善舞剑,李白爱喝酒。但是我总认为李白那么爱酒,大概也是心有不甘吧。不然怎么会在甘醇的酒里品出:“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滋味。
安史之乱后,李白被邀请到永王李璘的幕府,至肃宗德二载(公元757年)永王被他的父王唐玄宗定为谋反,贬为庶人,李白也因此受牵连,被流放夜郎国,虽然行至半途,遇到大赦得以返回。在他六十一岁那年,还主动请缨杀敌,后来因病而返。所以,他的一生可谓是仕途暗淡。
但是李白,又绝对是个狂人。因此好友杜甫才说: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里的“天子”并不是指皇帝,这也并不是说玄宗皇帝真的来请李白去当官,而李白不去,那不成了抗旨了,抗旨可是要掉脑袋的。这篇诗文只是为了突出李白的“狂”。李白身上的浪漫主义气质,实在是和官场上的风气格格不入,唐玄宗根本不会重用这样的人。再说了,李白当时也不大瞧得上当时的朝廷,所以对于当官这事儿内心是矛盾的。
其实这也正常,因为文人大多像一股清流,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还真不是这类人士玩得转的。要是李白,真的像历史上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又或是像左右逢源的大贪官和绅,最多是在宦海里留下一枚浪花的印迹,对于今天的我们意义不大,但是如果历史上少了诗仙李白,我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的无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拢西成,(今甘肃天水)。先代因罪流徙西域,他便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年随父移居绵州(四川绵阳江油)的青莲乡。少年时遍读诸子百家,喜好击剑,可谓是能文能武。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开启壮游人生。
如果历史上少了李白,我们不知道黄河之水从哪里来;我们不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我们得意时就不会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失意时也不会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也不会知道古代的蜀道到底有多难?难于上青天!
因为有了他,我们看到了三月扬州城的明媚春光,黄鹤楼边上的滚滚长江水,白帝城的彩云之美,天姥山上的奇幻之境……
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偶尔也要透过文字来畅想一翻“琴棋书画诗酒花。”李白的诗文,就是一扇通往诗和远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