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伦理本身是一条戒律
- 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得快乐,每个人都需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有付出才有收获。
-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
驱使人们去工作
在过去,人们通过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控制进程、获得工作的意义和动力,但现在,他们只能被动地完成由他人设置和控制的任务,工作对他们而言失去了意义。工厂需要的只是人的一部分,兴趣和雄心不是他们所需要的。
就目的而言,工作伦理改革运动是一场关于控制和服从的战争,除去名称以外、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权利斗争,以崇高道德为名,迫使劳动者接受既不高尚、也不符合他们道德标准的生活。
- 反思、评价、选择和目标设定都变成了流程形式,过程的节奏也不由人自身决定。现在性不再保护人类价值,实际上在鼓励懒惰。
- 穷人朋友像那些愚蠢、任性的孩子一样,不能约束自己,无法明辨是非,更不用说认识到什么更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至少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他们注定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变迁。
- 新兴工业所要抵制的就是宁愿什么也不做也不愿工作的冲动,就是满足当下和已有的东西,而不愿意付出任何额外的努力去获取更好的生活(事实上,是屈服于一个粗暴、残酷、令人厌恶、不可思议的外部制度)。
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并没有简单地摆脱穷人的方法,长期的探索后,这个方法(其实是次优的)被找到:工作(在任何环境下的任何工作)是唯一体面的,道德的,可行的生存方式。
在 "大量减少" 穷人的过程中,工作伦理的贡献是无价的,毕竟工作伦理主张:无论生活多么悲惨,只要它是由劳动报酬支撑,就具有道德优越性。
因为在刻意营造的在“救济院”中的悲惨生活,穷人们再次思考工作伦理的要求。工厂工作的要求确实严苛,令人厌恶。但相较于其他选项是否真的那么糟糕?一旦有了比较,工厂中微薄的工资和无趣繁重的苦役,似乎也没那么不能接受,甚至令人向往。
因为没有工作的人过着悲惨的生活(如果一个人不工作,那他就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吃变质发霉的面包,喝淡然无味的谁,没有人会和他说话。。。),工厂雇主对工人肆无忌惮地加大对劳工的压迫,导致有工作的人和没有工作的人几乎没什么差别。
工厂管理者和劳教所的人担负着同样的责任,这两类囚犯。即“正在工作的”和“不工作的”的穷人,都必须服从同一制度,他们的习惯和爱好都应予以剪除。
勤奋工作被赞颂为令人振奋的体验,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只有通过全心全意为社会福祉提供服务才能实现。如果人们勤奋工作并持之以恒需要承受痛苦的折磨,也是为了未来的收益,尤其是道德收益,需要的必要的代价。
制造生产者
工作是主要的基准,所有其他生活追求都可以基于它来规划和安排。
从“更好”到“更多”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日益加剧,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越来越渺茫,通过辛苦工作逐渐“自力更生”的自由之路也越走越窄。
与其宣扬努力工作通向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如告诉大家这是赚取更多金钱的手段。不要在意“更好”,“更多”才是最重要的。
从此以后劳动者最光荣变成了对更高地位和更多金钱的追求。经济收益变成了独立自主的唯一评判标准。经济水平是评价个人尊严与价值的准则。现在社会从生产者社会逐渐转型为消费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