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论语》只讲学习就错了!
——读上海古籍出版社《论语译注》
2 为政第二
为政篇共24章,今天看看前6章。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实,在带领团队的时候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合理仁德,你就会是那一颗北极星,即使你不动,其他人都会围绕着你跟随你。
这个道理与学而篇的1.5和1.9两章是相似的。都是强调手段方法的重要性,只有方法得当到位了,才能够起到正面的效果。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借用了当中《鲁颂·駉》当中的“思无邪”来概括《诗经》,意思就是书中的思想内容是正道,没有带歪风邪念的文章。这也体现了孔子衡量文艺作品的标准之一。
现在自媒体门槛低、监督机制很不完善,我们不仅要自己甄别三观正的信息,也要防止身边的儿童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如果是用政令来教导、用刑罚来整治,民众即使没有触犯律例免于刑罚还是会缺乏廉耻之心;而用道德引导、用礼仪来整治,那么人们不仅有廉耻之心也会遵从敬服政令。”
在一个只懂得讲命令、规矩、律例的地方,人们钻空子的可能性更高,因为没有礼仪道德的概念。如果以道德礼仪作为辅助手段,与律例相结合,人们自觉遵守甚至监督他人遵守的概率更大。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是孔子自述自己一生的修身过程:十五岁开始学习处世事君的“大人之道”,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了人生目标,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了解了什么是天命,六十的时候听到什么都能领悟,到了七十岁在不逾越法度的范围内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
人想要过得自由,你就要知道“边界”的存在,不要逾越边界,包括自己的边界、他人的边界、事情的边界、社会的边界。你如果触碰、超出了边界,你会受到更大的约束甚至惩罚,这就没有自由顺遂可言了。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的父亲临终前嘱咐他向孔子学礼。有一天,孟懿子向孔子询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后来一天,樊迟在为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我回答说‘不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长辈在世的时候,以礼侍奉;长辈去世后,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意思是说,孝的精髓在于一个“礼”字。曾经有部分人断章取义,把孔子的“无违”曲解成顺从父母的意思,并以此否定孔子的其他思想。
其实,“孝”并非一味地孝顺、顺从,而是要有道、有心,也就是“孝道”和“孝心”。
我们在了解任何一种观点时,都应该带着辩证的思想去分析,不要着急下定论并且贯彻落实。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后来,孟懿子的儿子也向孔子问“孝”,孔子说:“父母最为忧心的是身体不健康。”
原句中的“其”所指的对象有解读为父母的,也有解读为子女的,我个人认为都可以。其实是一个意思,让父母健康、子女也健康,父母的心就不会为此烦忧,这是孝的道理之一。
看到这里的朋友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孝方面,可以看看《弟子规》的第一个主题“孝”,我此前也通过索达吉堪布的《漫谈弟子规》学习过,的确受益匪浅。